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先天性脊柱畸形是妊娠期4-6周胚胎中胚层脊索发育异常所致,其发病率约为1‰。先天性脊柱畸形会导致脊柱不对称生长,产生侧弯、后凸等表现。先天性脊柱畸形通常分为3种类型:Ⅰ型:椎体形成障碍,Ⅱ型:椎体分节不良,III型:混合型。半椎体畸形是椎体形成障碍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脊柱畸形。半椎体畸形分为3种:完全分节半椎体(65%),部分分节半椎体(22%)和不分节半椎体(13%)。脊柱侧弯、后凸会随年龄的增加逐渐进展,严重者会致残。不仅患者的日常活动受到干扰,而且还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早期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先天性脊柱畸形在胎儿期即可发现,常采用超声、MRI进行诊断,出生后首选全脊柱X线片进行随访及评价。患者站立前期的X线、CT、MRI等检查大多采用仰卧位,而站立后X线检查采用站立位,偶尔因为双下肢不等长等原因采用坐位X线检查。目前公认诊断脊柱畸形的金标准是站立后前位全脊柱X线片。对于不能站立的患者,通常采用卧位全脊柱X线片进行检查。既往文献报道,由于重力影响特发性脊柱侧弯仰卧位Cobb角比站立位Cobb角小7°~10°。脊柱侧弯角度10°左右的误差会影响畸形的诊断、术前手术方案的确定及术后患者的随访。目前还未发现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在不同体位脊柱曲线变化的研究报道,先天性脊柱畸形是否也会受到体位的影响还未可知。完全分节半椎体所致脊柱畸形影响因素简单,且在先天性脊柱畸形中发病率最高。因此选用完全分节半椎体导致的脊柱畸形来作为研究对象既容易保证病例数量,又能减少因分型不同对脊柱曲线产生的影响。目的探讨不同体位X线片对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角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15例资料完整的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符合的患者入组。统计资料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半椎体位置、站立位全脊柱X线正侧位片、坐位全脊柱X线正侧位片、卧位全脊柱X线正侧位片。分别收集站立位、坐位、卧位三种体位冠状位及矢状位资料,冠状位影像测量收集的资料内容包括节段弯角度、主弯角度、近端代偿弯角度、远端代偿弯角度、冠状面平衡;矢状位影像收集的资料内容包括:半椎体节段后凸角度、胸椎后凸角度、胸腰后凸角度、腰前凸角度、矢状面平衡。由经验丰富的骨科医师对图像先后进行两次测量。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探讨站立位、坐位、卧位三种体位脊柱曲线正位图像节段弯角度、主弯角度、近端代偿弯角度、远端代偿弯角度、近远端代偿弯角度之和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对存在相关性的数据用数据模型对其关系进行拟合,并评价拟合效果;应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探讨站立位、坐位、卧位三种体位正位X线影像节段弯、主弯、近端代偿弯、远端代偿弯、近远端代偿弯角度之和、冠状面平衡组间的差异性。应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探讨三种体位矢状面影像节段后凸、胸椎后凸、胸腰后凸、腰前凸角度,矢状面平衡组间的差异性。应用SPSS 21.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共15例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患者入组,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1岁~13岁,胸椎半椎体11例,腰椎半椎体4例。完全分节半椎体畸形患者站立位、坐位、卧位三种体位全脊柱X线正位片节段弯平均角度分别为40.27°±7.55°、40.33°±8.23°、40.20°±8.28°,主弯平均角度分别为35.33°±9.29°、35.53°±8.71°、26.27°±9.76°,近端代偿弯平均角度分别为16.73°±8.11°、17.60°±7.70°、15.20°±7.64°,远端代偿弯平均角度分别为21.27°±7.09°、22.40°±6.52°、18.47°±8.28°,冠状面平衡分别为 5.8mm±4.4mm、9.1mm±7.0mm、21.3mm±9.9mm。站立位、坐位、卧位三种体位全脊柱X线侧位片节段后凸角度分别为 21.67°± 13.65°、22.07°±14.01°、22.80°±16.05°,胸椎后凸角度分别为25.93°±14.09°、23.53°±12.99°、21.53°± 14.50°,胸腰后凸角度分别为 17.33°±14.73°、20.67°±11.64°、16.00°±13.07°,腰椎前凸角度分别为33.47°±12.75°、26.93°±16.56°、35.33°±18.83°,矢状面平衡分别为32.7mm±22.3mm、32.1mm±15.8mm、25.1mm±16.3mm。经 P-P 图验证,各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坐位全脊柱X线片近、远端代偿弯角度之和与节段弯角度显著相关,且呈线性相关;卧位全脊柱X线片近、远端代偿弯角度之和与节段弯角度显著相关,且呈线性相关。节段弯角度、主弯角度、近端代偿弯角度、远端代偿弯角度、近远端代偿弯角度之和方差齐,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提示:节段弯角度、近端代偿弯角度、远端代偿弯角度在站立位、坐位、卧位之间差异不显著;主弯角度在站立位、坐位间差异不显著,主弯角度在站立位与卧位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线性相关,主弯角度在坐位与卧位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线性相关。冠状面平衡的数据方差不齐,经秩和检验得到冠状面平衡在站立位、坐位、卧位三种体位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站立位、坐位、卧位全脊柱X线侧位片结果:节段后凸角度、胸椎后凸角度、胸腰后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矢状面平衡各组数据方差齐,经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检验提示节段后凸角度、胸椎后凸角度、胸腰后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矢状面平衡在站立位、坐位、卧位三种体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脊柱畸形节段侧弯、节段后凸程度能真实反映半椎体对脊柱的影响,不受体位变化的重力影响,为胎儿期、站立行走前期及站立后行走期随访、早期治疗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