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清肝化瘀法治疗湿热瘀毒型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总结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丰富治疗思路。 方法:将52例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釆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原来有抗病毒治疗的继续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1.2g/d,静脉滴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1g/d,静脉滴注,同时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0mg/kg/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清肝化瘀法治疗,给予清肝化瘀方为基础方制汤剂口服,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等指标的变化。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结果,评价疗效。 结果:①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9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88.4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23%),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不适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各主要症状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身目黄、小便黄、皮肤瘙痒、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困倦乏力的症状积分上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胁肋疼痛、烦躁、恶心症状的症状积分上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身目黄、小便黄、皮肤瘙痒、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困倦乏力的症状上优于对照组,而对胁肋疼痛、烦躁、恶心症状的改善无明显增强作用。④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ALP、GGT、TBIL、DBIL、TBA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LP、GGT、TBIL、DBIL、TB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后对上述肝功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在改善ALP、GGT、TBIL、DBIL、TBA上优于对照组,在改善ALT、AST上无明显增强作用。⑤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均没有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表明该研究用药相对安全。 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肝化瘀法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加快和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药物使用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