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深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中“到”的词性与该结构的分析亦是如此。笔者于蒙古国科技大学从事汉语教学时,通过对学生做该结构的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出现的偏误较为严重。本文旨在对“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结构进行本体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本文的主体共分为三个章节九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篇论文的研究缘由、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目的及语料来源。第二章包括三个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的本体分析。第一部分“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句法分析中,首先提出“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中“到”的词性为“动词”,并分析“到”的语法特征。“到”与“单音节动词”共同构成述补短语,再带宾语;可以带动态助词“了”、“过”,结构助词“的”;可以添加“不”与“得”;部分句子中可以与“见”、“着(zhao)"替换。然后对“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整个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动词“到”与“单音节动词”的关系是补充关系,结构是述补结构,二者一起共同支配其后的“处所词语”。第二部分语义分析可以得出:“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的结构类型为动核结构类型,“单音节动词”为该结构的核心成分,“到”为非核心成分。通过对该结构不同角度的变换分析,可以得出:“单音节动词+‘到’”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并不改变,始终为补充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该结构中“到”的语义特征分析,归纳出“到”的语义特征是:[+结果]、[+完成]、[+方向]。最后,总结出该结构中“到”的语义指向:可以指向“施事”、“受事”、还可以同时指向“施事”、“受事”。第三部分语用分析得出:“到”为介词、动词作为主题句与非主题句之间的差异。“时态”与“体貌”体现在该结构时,构成共现、融合的关系。“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的“把”字句、“被”字句句子中的“焦点”是述宾结构体——“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是……的”句式中的对比焦点为述宾结构体——“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正反问句中的焦点是由“单音节动词+‘到’”的肯定形式或否定形式构成的。特指问句中的焦点正是问句中的疑问词,而回答的答案,即焦点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整个结构、“单音节动词+‘到’”或者“处所词语”。第三章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对蒙古科技大学学生进行该结构的调查问卷,我们从中概括出“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中“到”的四个偏误类型。即:“到”的遗漏、“到”的误加、“到”的误代和“到”的错序。第二部分我们以第一部分“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中“到”的四个偏误类型为基础,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及教师教材讲解四个方面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第四章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提出了“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建议。第二部分从对学生的偏误态度、注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三个方面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建议。第三部分根据蒙古国科技大学汉语学生所使用《新实用汉语课本(1-4)》的编排情况提出课本中“到”的编排建议。即:“到”的语法知识点上,可以增加“到”为介词接宾语于句中作状语的语法知识点。可以适当地把“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结构与虚词“了、过、的、得”、“把”字句、“被”字句、“是……的”句等语法点在教材中结合在一起。可以把“单音节动词+‘到’+处所词语”的练习题目适当的增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