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灌注极早期应用抗氧化剂和Na~+/Ca~(2+)交换抑制剂对缺血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zifeng20060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公认的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强、最有效的内源性保护机制是缺血预适应。但在临床中,由于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间无法预计,所以在缺血前进行预处理,在实际应用上受到限制。2003年,Zhao等在狗的缺血-再灌注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心肌保护现象,称之为缺血后适应,即于再灌注前给予数次短暂的再灌注-再缺血处理,其对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效应不亚于心肌缺血预适应。值得注意的是,Zhao等最初进行后适应现象的研究时处理的时间周期较长(5min再灌注-5min再阻断,3个周期,总时程30min),最后以阴性结果告终。后来他们把时间周期缩短(30s再灌注-30s再阻断,3个周期,总时程3min),结果产生了显著的心肌保护效应。这一研究过程提示,有效进行缺血后适应操作的时间窗位于再灌注的极早期(狗为再灌注开始的3min),此后,在兔心也观察到同样的缺血后适应现象。但是在大鼠心脏,当时还未见相关报道。为此,我们首先研究了大鼠心脏是否存在缺血后适应,以及有效进行缺血后适应操作的时间窗。研究结果表明大鼠心脏存在缺血后适应,进行缺血后适应操作的最佳时间窗在再灌注开始1min。在大鼠心脏的缺血后适应现象和缺血后适应发生的时间窗得到确定后,我们试图探讨在这一时间窗内给予药物干预,是否也能产生同样的心肌保护效应。如果获得阳性结果,将对临床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入手,选择能对抗这一病理过程触发因素的药物进行干预。根据目前的研究,再灌注后迅速生成的活性氧类物质和细胞内Ca2+超载是启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一病理过程的两个最重要的触发因素。为此,本研究选用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和Na+/Ca2+交换抑制剂-KB-R7943,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极早期进行药物干预,观察它们对损伤心肌的保护效果,并与缺血后适应的效果相比较;利用离子荧光测定技术,观测谷胱甘肽和KB-R7943对模拟缺血/再灌注时单个心肌细胞胞内游离Ca2+和ROS含量的影响,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利用细胞凋亡指数和Caspase-3活性的检测,观测谷胱甘肽和KB-R7943的心肌保护效应,与其可能存在的抗凋亡作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分四部分:一、不同模式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目的:探讨大鼠心脏是否存在缺血后适应,以及产生最佳心肌保护效应的时间窗。材料与方法:实验用240-260g健康Wistar大鼠,按照文献方法建立心脏局部缺血/
其他文献
该作者结合深部找矿实践及地球物理测量成果,提出矿区存在重要的控矿隆起构造的观点,通过分析总结隆起构造的控矿特征,指出了矿区外围及其深边部找矿有利地段,指导矿山企业深部找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急性肺损伤(AL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影响情况。方法:选取就诊于某院的高血压合并急性肺损伤患者103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与对照
目的:调查辽宁省城乡不同年龄组人群患龋状况,探讨(1995~2005)10年间龋患特点及趋势。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按照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4版)的要求,对全省5
文章概述了水工建筑施工各阶段的排水控制工作;阐述了水工建筑工程施工排水方法,包括基坑排水施工、降低地下水位、围堰施工及渗漏处理;说明了水工建筑工程施工排水设备的选
以二代二化螟为靶标,分别对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杀虫单和甲氧虫酰肼开展药剂推荐使用剂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各药剂对二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是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