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提高,加上在以市场为导向就业政策的影响下,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让在校大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满足于获取学历文凭,而纷纷选择通过考证这种增加文化资本的方式来提升其就业能力。于是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目前,这种现象有持续升温的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更好地认识大学生“考证热”现象,进而通过研究成果引导大学生群体更加理性化地参与考证,笔者对该现象展开研究。笔者在社会学的视角下展开对大学生“考证热”现象的研究。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社会调查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和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理论视角,研究当前中国大学生的“考证热”现象。一方面,笔者将大学生考证行为视为大学生积累文化资本的过程,学生考证是为了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上将文化资本更好地转化成其预期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考证行为大多是高校正常教学活动之外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行为,因而,笔者遵循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路径,从大学生个体的考证行为出发,探讨微观层面上大学生个体的考证行为是否是理性选择行为,进而又分析这种个体理性化考证行为构成的集体行为是否是理性行为。总之,这两个理论不仅贯穿于本研究的始终,而且支撑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在以上理论的支持下,笔者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S大学展开对大学生“考证热”现象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考证参与程度,学生报考证书的种类,学生考证动机,学生考证与本专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度以及学生考证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等方面。在对该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现实的参与观察总结出大学生考证行为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考证行为功利化、不同类别的考证学生有不同的行为选择以及部分学生的考证行为存在“过度教育”的倾向等。在以上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遵照本研究对理性化考证行为的定义,笔者得出:从个体层面看,大多数学生的考证行为是从自身出发的理性选择行为。其次,基于绝大多数学生为了就业而选择考证的社会事实,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大学生群体的考证行为,在证书与就业关系上,笔者对涉及该问题领域的不同相关主体对考证行为的认识状况进行了调查,具体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对考证行为的自我认同状况,就业大学生对考证—就业作用的认同状况以及用人单位对证书—能力联系的认同状况。笔者对这三个主体的认识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大学生对考证收益的预期较高,以至于考证目标与考证行为之间存在相互背离的状况,这表明个体理性化考证行为并不必然带来集体考证行为的理性化。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大学生“考证热”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具体包括国家高等教育的转变,高校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用人单位筛选标准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功利化思想诱发“考证热”等方面;从行动者个体理性化考证与集体考证行为的非理性化表现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大学生“考证热”现象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在理性选择理论的法人行动分析的理论视角下,笔者认识到高校在应对大学生“考证热”现象所具有重要位置,笔者提出了高校在内部和外部应对该现象的策略,具体包括高校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主动进行教学改革以及高校加强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合作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