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增长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中国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仍在恶化同样是不争的事实。这个悖论再次提醒我们,西方国家所走的环境库兹涅夫倒U型曲线历程,对今天迅速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国也依然适用。对环境问题实质的再认识,可以最后归结为对人类社会生产和消费方式是否可持续的评价。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环境权益的关系。所有行动的关节点是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本文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展开对环境管理理论中自愿性环境管理这个崭新领域的研究。 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国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与政府的作用非常紧密。表现在政府与社会对环境管理的贡献力度上,从宏观政策制定到微观环境监测,都由政府直接操作,社会力量所能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当有限。其次,政府在实施环境管理中,大量使用行政控制手段。即使是所谓“经济手段”,也是政府直接操作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政府投入相当的力量才能运行,在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手段其实是行政手段的一部分,是一种用收费、罚款来调控的行政管理手段;政府始终是这些手段的操作者。这种模式在发展中,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这集中地表现在它所需交易成本递增;而其制度收益却递减的特性。 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产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使得积极寻求与地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共识,这种新型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非正式规则,并与正式规则共同作用,使得以竞争市场为推动力的自愿性环境管理具备了产生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运动催生了自愿性环境管理,自愿性环境管理又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由于自愿性环境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亟需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综合运用管理学、环境管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环境问题和环境管理的研究来构建一个自愿性环境管理的理论框架。因此在逻辑安排上是从管理学入手研究环境管理理论和实现手段,在对比主要环境管理手段利弊后剖析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这个自愿性环境管理“成熟的母体”,并对它进行了运行模式与环境绩效改善机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愿性环境管理这个概念和相关分析;首次运用制度经济学有关制度变迁的理论,阐明自愿性特征的理论根源是受社会非正式规则支配的表现形态。论述了自愿性环境管理产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生的经济学原因是:当维护正式规则的交易费用大到与其减少的交易费用相等时,在正式规则的边际,非正式规则就会发挥作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自愿性环境管理的激励机制,社会功能,可能的局限性,以及设计和管理自愿性环境章程的准则等问题。 本文还试图应用环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在最优污染水平、外部性理论、交易费用和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学工具上对自愿性环境管理进行评价;其中运用数学方式构建的关于自愿性环境管理对MAC边际治理成本的模型,对了解两者间的变动关系以及MAC斜率与截距变化对消除外部性的作用做了有益的探索。 在以上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对自愿性环境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主要工业国家实施15014001自愿性环境管理实践的分析,特别是遇到的大量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方式的介绍;通过对中国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的实证研究,提出了环境管理创新的方向,阐述了推进我国自愿性环境管理的对策建议;通过对苏州新区实施15014001的调研,深化了对自愿性环境管理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工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