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和社会之间相互依赖,存在着共变现象。(W.Bright,1964)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促使语言产生变异,并充分体现于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词汇是语言系统中发展变化最活跃的因素,对社会变迁的反应最为敏感。社会发展中,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念层出不穷,词汇系统也就直接作出反映,大量的新词语不断产生。一方面,社会发展是语言变异的根本原因,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变化与创新是大量新词语产生的动因。另一方面,语言自身的特点和诸要素毫无疑问也制约新词语产生的组合形式和变异方向。与印欧语系不同,汉语是结合音、形、义三者于一体的符号表意系统。语音、方块字、句法、语义等因素对汉语造词都产生影响。汉语新词语中,除了音译的外来词和旧词新用外,大部分是非组构性的复合词。传统语义学虽然认识到语义是语言的内容和核心,语义造词是语言生成的根本,但其单一、孤立和静止的语义观对语言生成的解释显得捉襟见肘。而认知语言学坚持从现实——认知——语言三方面对语言进行研究,认为语言的产生是经历客观和主观两个过程,客观现实经过体验和认知加工形成语言。客观世界通过人类的认知活动反映到语言中,语言的产生具有理据性。语言认知是以现实为基础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基于心理空间的概念化的过程。语义层源(于)概念的建构,并通过语音、词汇和语法来表征内容。Jackendoff(1983,1987,1990)以词汇概念为出发点建立了基于概念结构的概念语义理论,认为概念就是“能体现语言表达式意义的心理表征”,(Jackendoff,1990:11)概念相当于语义,概念结构也就是语词的心理表征结构。Gilles Fauconnier(1985/1994,1997)、Gilles Fauconnier和 MarkTurner(2002)先后提出并发展了心理空间理论、思维和语言中的映现和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能力。概念整合理论当今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已得到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证实。概念整合理论对自然语言意义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特别是整合过程中层创结构的形成而引起层创意义的产生对汉语新词语合成意义的生成和理解具有很强的阐释力。本文基于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自2005年始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的新词语作为语料,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主要对汉语新词语中非组构性复合词的生成机理进行研究。在深入探讨新词语产生的理据和生成过程之前,本文首先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中大量新词语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社会变革和发展已使当代汉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突出表现在大量新词语不断出现,并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应用,旨在概括汉语变异的现状,提出研究汉语衍生的意义和必要性;其次,本文根据语料对汉语新词语变异的显著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指出变异中新词语组合方式和结构特征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目的在于说明探讨汉语变异的可行性;接着,本文在分析汉语已有的构词法和造词法对词语生成研究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指出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新词语的非组构性复合词的生成理据的解释具有一定优势,并尝试运用整合理论对语料中的双音节复合名词、隐喻词、仿拟词等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语料分析本文总结汉语变异的时代性、能产性、经济性等认知特征,并得出启示,即汉语造词和运用应该遵循语言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