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年代至今,中国社会经历着重要的、明显的社会分期,在这个以经济和市场为重心的时代里,大众文化登堂入室并迅速蓬勃发展,对中国已有的文化形态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作家池莉近二十年创作轨迹及其创作心理的考察,剖析潜藏其后的大众性特质和由此引发的必然缺失,进而阐发大众文化时代文学选择的个人观点。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大众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和概念的界定,旨在说明作家创作的文化背景。大众文化主要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与消费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现代性、世俗性、商业性、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的大众文化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并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社会文化,它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以往的文化质态。在文学领域,精英文化渐渐失去了人们的青睐,纯文学的艺术神话轰然倒塌,学术性的报刊杂志成了大众的弃儿,作家们面临着文化体制变革所带来的市场考验。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作家们的创作心态和写作道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得不做出新的文学选择,一些人选择参与到大众文<WP=41>化中来,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当代大众文学的重要生产者,池莉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第二部分,池莉是个善于捕捉特定的社会生活景象并准确传达出某种感受的作家,她近二十年的创作道路的变迁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80年代大众文化的来临让大众阅读不再停留在充满深度哲理和社会内涵的作品上,而期待着切近现实生活的作品的出现,池莉完成了从“诗意的写作”向“新写实”写作的创作变迁,迈出了“自我撕裂”的第一步。90年代大众文化在市场经济的有力支撑下日益蓬勃,审时度势的池莉很快为读者奉献了各种各样的“新都市”传奇,她在“新写实”的基础上又滑向了世俗化的深层——通俗化,迈出了“自我撕裂”的第二步。自此,池莉已经不再是一位纯文学的作家,而是一个彻底的通俗写手。第三部分,解读池莉市民写作姿态的具体表征和由此带来的审美以及道德立场上的双重缺失。池莉一直严格遵循通俗的叙述手法:偏爱民间语体,努力依照时间的流程叙事等,在后期的“新都市”中更表现出了对故事传奇性的突出追求,但池莉一味迁就和取媚市民审美趣味的叙事策略已成为其创作发展的一个桎梏,造成了作品审美上的缺失。另一方面,池莉小说看似形而下的写作视角,对市民文化缺乏清醒而明确的批判以及无条件妥协,以及对市民的生活状态的自觉认同,则造成了其在道德立场上的缺失。 <WP=42>第四部分,对池莉作品的运作方式进行考察,发掘潜藏其后的大众特质及其文化涵义。首先,大众文化不断深入让出版业的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而池莉良好的市场潜质使自己博得了出版商的青睐,而积极的商业运作也让作家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其次,影像文化的迅猛发展让池莉找到了参与大众文化的捷径,根据其小说改变的影视作品日益火爆,但急功近利的追求必然导致池莉作品艺术水平的下滑。最后,在大众形象包装上,池莉独辟蹊径,以强化自己世俗的一面来赢得读者。总之,池莉的小说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读者眼中都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大众文化的一种了。鉴于以上的研究,笔者认为大众文化并不是一种值得完全信赖的理想的文化, 它更多的是在取悦大众上下工夫,它缺乏否定和超越的维度,不能提升人的精神和理想,因而不能对其抱有过多宽容的态度。当代的艺术家应在正视大众文化所带来的新境况的基础上主动回应现实新问题,不断向群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濡染高尚的道德情操,提供健康的审美享受,良性地适应而不是曲意地媚俗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地引导而不是消极地迎合大众的审美鉴赏习惯,从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