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存在社会风险,这种社会风险犹如经济学上的“水桶效应”,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一样,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20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取向,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变迁所引致的社会分化加剧,弱势群体突显,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弱势群体“弱化”的特征和趋势更加突出和显化。目前,据估测弱势群体规模在1.4—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由于弱势群体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和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弱势群体面临多方面的社会排斥,譬如缺少工作机会、低学历、缺少技能、体弱、缺乏政治和社会参与等。这些因素相互恶性影响,导致其社会关系网络丧失而陷入边缘困境,由此造成弱势群体在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或者感到自己被社会所抛弃,有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和强烈的受挫情绪,在社会生活中缺乏社会支持感,而“具有较低社会支持感的人对他人的评估比较消极,而对自己本身,则产生人际交往无能、焦虑及社会排拒感”。心理上容易产生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难以自我调适,进而对生活丧失信心。应该说,弱势群体达到这样的规模和比例,以及弱势群体的心理行为特征,构成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迫切需要重视和研究。 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已存在,而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则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弱势群体社会支持对社会支持进行系统评价,如我国建国以来的扶贫方式等制度的变迁,以及国 外关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及其差异等,在已有的实证与理论分析的基础 上提出共生协调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构架,提出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途径和措 施。 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理论框架上的创新。论文认为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弱势群体 问题的解决手段必然是多元化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主体应该是政府调控和 市场推进,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共同形成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合力,并以社区作 为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平台,为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寻求合适的载体。通过创 新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理论框架,提出公正的社会价值理念和人性化的社会支 持,维护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和人格尊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 第二,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需要,论文在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提出 了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创新观点。譬如弱势群体是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的利 益受损者,需要建立适当的利益补偿机制和政府的责任主体;弱势群体“弱势” 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能力和机会不足所造成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支 持必然需要突破传统的社会支持工作模式,未来的社会支持必然应该关注弱势 群体适应市场经济的机会和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现象是一个长期 存在的社会问题,其社会支持系统必然应该是一个长效机制,因此,整合当前 有关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规章和政策,将全体弱势群体权益的维护提高到立 法层次成为必然选择。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论文综合运用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 理论,结合比较法、文献归纳法、案例论证等多种具体研究方法,基于相关数 据对弱势群体“弱势”进行微观研究,分析微观主体的心理行为特征,以此探 究弱势群体产生的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根源,及其对社会支持的具体需求, 为社会支持系统的选择提供微观基础。 论文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对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 仅在此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社会各界更加关心弱势群体问题,树立 公正的社会理念,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和人格尊严,促进强势群体与弱势 群体的共生协调。 关键词: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价值基础目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