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自东汉传入汉地后,旋即开展佛典的传译,绵延持续千余年。中古时期,印土僧徒和居士信众精诚合作,翻译了卷轶浩博的佛典。佛教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教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改变了中国文化因子。偈颂是佛教十二分教之一,亦是汉译佛典的一种重要文学体裁。佛典在传译中,一般采用汉地诗歌的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形式。偈颂主要包括两种重要类型:伽陀与祇夜。偈前无长行的称为孤起偈,即伽陀。偈前有长行并以韵文重颂之称为重颂偈,即祇夜。广义的偈颂二者均包括,狭义的偈颂只包括伽陀。本文主要研究广义内涵的偈颂。偈颂以其少字收摄多义,反复重说长行的内容,利养众生赞叹之用等而受到广泛的传诵。中古时期佛典译业大略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起步的汉末时期、草创的三国西晋时期、辉煌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巅峰的隋唐时期。每一时期的汉译佛典偈颂都展现出独特的文学风貌。通过对这四个历史时期汉译佛典概况的回顾,及对代表性译师和佛典偈颂的精心梳理,进一步总结和分析每一时期偈颂的文学性格。在对整个中古时期汉译佛典偈颂条分缕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偈颂文学风貌的变迁:表达内容上,中古时期主要以说理性偈颂为主,赞叹性偈颂、叙事性偈颂为辅;句式言数上,中古时期五言偈颂居于主导地位七言次之,兼及其他;篇幅上,中古时期偈颂经历了从短篇小偈逐渐发展到长篇巨制的过程;修辞手法上,偈颂从后汉时期以譬喻为主逐渐发展至东晋南北朝时期多种修辞手法灵活并用;语言上,中古时期偈颂在后汉、三国时期相对古朴生涩,及至东晋南北朝渐趋华丽生动。在中古时期卷帙浩繁的汉译佛典中,《法句经》和《佛所行赞》是极具代表性的。二者具有宗教、哲学、伦理、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与价值,本文重点分析其文学性格。这两部佛典均通篇采取偈颂的形式,前者长于说理后者善于叙事,以二者为代表的佛典偈颂对中古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法句经》在南传佛教国家中拥有极高的声誉,被视为蕴藏着佛理的宝藏。上座部佛教徒将《法句经》视为佛教的入门书,将其教义作为日常修行的准绳。《法句经》是佛陀随缘应机说法,因而其内容见于原始佛教阿含经和上座部佛典之中。《法句经》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巴利文和梵文两个系统,两个系统的《法句经》在品目上有一定的差别。而汉译《法句经》在流播过程中也发生了诸多变化,目前主要有《法句经》、《法句譬喻经》、《出曜经》和《法集要颂经》。笔者将《法句经》辑录原始佛典的情况做以比对汇总,以希冀进一步明晰《法句经》的历史概况。《法句经》不仅在亚洲广受欢迎,亦流行于世界各地。目前《法句经》有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等不同语种的多种译本。《法句经》在汉地流传甚广,深受佛门释子和信众的喜爱。笔者在对巴利文《法句经》的重要两品《双要品》和《述佛品》进行汉巴翻译比对的基础上,借以考察和分析吴本《法句经》的内容和文学性格。《法句经》在内容上主要阐述佛理,采用汉地诗歌的表现形式,运用四言、五言等形式,并灵活使用了譬喻、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质朴凝练。《法句经》涉及佛教义理的方方面面,其善于说理议论的风格、表现方式、修辞手法等对中古佛门偈颂和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沉的影响。以《大庄严论经》为例,在内容上多处引用《法句经》中的偈颂,其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用典、句式等方面都深受《法句经》的影响,是《法句经》偈颂风格的延伸和发展。《法句经》为代表的佛门偈颂,对山水诗人谢灵运诗歌富于说理性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白话诗人王梵志的诗歌机智幽默,富于理趣,其通俗白话的语言风格亦可以体味到对《法句经》的借鉴。《佛所行赞》是通篇采用偈颂形式的叙事性佛典,公认为佛传文学中的翘楚。作者马鸣是印度古典梵语文学史杰出的佛教文学家、戏剧家、音乐家,具有相当崇高的文学声望。笔者对《佛所行赞》第三章前二十偈进行了梵汉翻译比对。通过比对,我们可以看到北凉昙无谶所译的《佛所行赞》较为真实地再现了梵文原典内容,但对女姿描摹等内容做了一定的删减和处理,翻译中意译处也不少。《佛所行赞》的文学性格较为突出。它塑造了佛陀、净饭王、车匿、瓶沙王、给孤独长者、魔王、摩耶夫人、大迦叶等几十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佛所行赞》的布局相当严谨紧凑,并有大量的场景、心理、神态、动作等描写。《佛所行赞》还大量地运用了比喻、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动人。《佛所行赞》为代表的佛典叙事性偈颂对我国古典叙事诗,如白居易等诗人的创作产生了相当绵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