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转动词是在英语和汉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中外许多语言学家已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阐述及分析,但他们的研究多是从语义、句法或语用等角度分析名转动词的形成理据。本文从认知的角度认识名转动词,认为名转动词是识解操作的结果,名转动词的含义是动态的,开放的。由此角度出发,本文在数据收集及数据分析基础上对比分析英汉各类名转动词,探讨其异同及成因。在介绍并讨论名转动词的定义、分类及名转动词在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之后,我们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前人的相关文献,文学名著及作者生活中的积累。本文总共收集了1397个英语例子和298个汉语例子。在数据收集过程,我们注意到英汉名动转用中主要存在着转喻和隐喻两种认知模式,因此,本文首先将英语和汉语语料分为转喻性名转动词和隐喻性名转动词。接着,本文主要采用了Clark & Clark (1979)的分类方法,将转喻性名转动词进一步分为了位移动词、方位动词、持续动词、施事动词、目标动词、来源动词、工具动词、宾语动词和杂类等九类,并对其中的主要六类动词进行了英汉对比。对于隐喻性名转动词,我们则根据其原生名词的指称将其分为了五个小类,即由指称物体的名词转化而来的名转动词,由指称人的名词转化而来的名转动词,由指称动物的名词转化而来的名转动词,由指称人体部位的名词转化而来的名转动词和由指称地点的名词转化而来的名转动词。在第三章我们简单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我们首先介绍了认知语法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观点。识解理论代表了认知的语义观,即语义是开放式的,百科全书式的,语义的形成就是概念化的过程。识解操作中的有关概念,如基体和侧重,总体扫描和顺序扫描,转喻和隐喻等都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名转动词的形成。通过对英汉语料的分类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英语和汉语各类转喻性的名转动词在总体分布上具有一致性,这反映了工具代动作,施事代动作,受事代动作,结果代动作和地点代动作等转喻模式在英汉名转动词中普遍存在,且工具代动作这一转喻模式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最为普遍。英汉隐喻性名转动词的形成机制也较为类似,都是将原生名词所代表的源域中的某一特定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中,且其侧重在目标域中转换成一种“过程”。但是,由于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英汉名转动词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如在汉语中,受事代动作和结果代动作的转喻性名转动词的比例要多于英语中相应类型所占的比例。从认知角度看,这可能是汉语思维较注重结果,而英语思维较注重过程导致的。另外,由指称相同事物的原生名词转换而来的隐喻性名转动词在英语中和汉语中也经常表达不同的含义。总体而言,英语中名词更易转化为动词,且名转动词现象更为普遍。本研究还支持了认知语法的两个基本观点:语义是概念性的,语义的概念结构式在语言使用中形成的;语义的概念结构是开放式的、百科全书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