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中国西南的川滇地区在印度板块和欧业板块持续碰撞的动力学背景下,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强烈,并且形成了由川滇外弧带和滇西内弧带构成的独特的双弧型旋扭活动构造体系。其中滇西内弧带是我国构造格局最复杂,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区域之一。基于地表的调查资料难以判断活动断裂的深部产状和延伸范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于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瑞丽及其周边部署了由24个短周期地震台站组成的台阵,目的是通过所观测到的大量微地震的空间分布来研究区域上断裂带的空间展布、相互关系以及地震活动性。通过地震定位与误差分析等常规的处理,得到了一年以来瑞丽地区共计527个地震事件的震源参数。在分析这些地震事件的水平展布与深部剖面分布后,认为瑞丽地区在近期总体上地震活动性不强,就当地的主要活动断裂而言畹町断裂的地震活动性要强于龙陵——瑞丽断裂,而且在瑞丽市的东南方向还存在‘个地震密度相对较高的近南北向的次级构造带。除此以外我们的短周期地震台阵还记录了台阵北北西方向约60km处的2011年3月10日盈江5.9级地震的前震和余震信息,在分别利用Hypo71绝对定位和HypoDD双差分相对定位方法对所记录到的地震进行了高精度定位后。地震时空分布显示,盈江地区的地震活动自2010年12月起开始逐渐增强;2011年3月10日Ms5.9级主震前存在3次密集震群、且有多次4级以上前震和余震发生;Ms5.9级主震及4级以上的前震均发生在苏典断裂与大盈江断裂的交汇处。从地震垂直分布上看,在北东走向大盈江断裂与苏典断裂交汇处的前震和余震呈向南东倾的带状分布,表明大盈江断裂在本次主震发生区域的倾向为南东。虽然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显示大盈江断裂为主震断裂,但是由于多数小于4级的前震和余震主要沿近南北向苏典断裂呈带状分布,据此可以推测苏典断裂可能是2011年盈江地震及其前震和余震的控震构造。那么,控制前震和余震发生的控震构造与主震断裂归属走向不同的断裂。为深入分析两者差异的本质原因,这里对2008年至2010年间区域大地震活动与2011年盈江地震的关联性进行了库仑应力变化分析,首先,这些大地震均使沿苏典断裂断裂5km左右深度的库仑应力增强,这应该是盈江地震前震和余震多沿苏典断裂分布的根本原因。在大盈江断裂与苏典断裂交汇处,这些大地震(尤其是在苏典断裂发生的6级地震)对盈江地震震源机制两个破裂而中沿大盈江断裂方向的破裂面在10km深度以上的库仑应力都有增强作用,而对沿另一个与苏典断裂走向接近的破裂面的库仑应力的增强作用较弱,这解释了为什么虽然苏典断裂比大盈江断裂具有更强的地震活动性,但大盈江断裂仍然是盈江地震的主震断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