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和走向。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不断确立,让传统价值观经受了时代的涤荡。社会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的剧烈转型,以及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导致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要求学校道德教育在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辨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在社会基础上的自我认同和一定的道德生活能力等方面承担起新的责任。因此,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而德育则是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和数理化等自然学科不同,它反映着政治倾向,包含着感情色彩,学生接触文章时,接受的不仅仅是它的外部形式——语言和文字;同时也接受了它的内部因素——观点和感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取得的成效应该是很大的。中学语文古文选文篇目多,涉及面较广,诸如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个人道德品质教育等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系统教材。但我国语文教育从古至今一直被片面的功利化价值观所左右。教育目的注重的是社会对人的需要,而很少考虑“人”的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的超稳定特征,决定了教育价值观一脉相承并趋向于一元化,因此,教师在教授古文时候,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围绕得分点反复讲解文言词汇和句子翻译等考试热点,很少重视文章的道德思想的有效渗透。语文教学片面追求考分的现象引起了很多专家和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他们写了不少文章反对或批驳这一错误做法。有的主张要重视语文的德行功能,有的认为语文要向学生传承古代优秀人文精神,有的对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了分析……这些观点都强调了语文教学对道德教化的作用,但从伦理学角度分析语文教学,研究在古文教学进程中如何有效进行伦理渗透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为充分利用好古文这一宝贵资源,挖掘它们丰富的道德思想,培育一代代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研究,以古文课堂教学为渠道,抓住适当的契机,把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德才兼备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