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腕部损伤,其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桡骨远端骨折病人的发生率每年大约为26/10000,占到所有前臂骨折患者的72%,占所有上肢骨折患者的8~17%,桡骨远端骨折病人占所有急诊患者的1/6。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呈现出双峰特征,即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目前,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一项可靠的手术技术。但究竟是掌侧钢板固定还是背侧钢板固定更恰当,仍存在争论。在临床上,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钢板固定非常流行,背侧入路钢板固定则相对较少。分析发生此现象的原因,可能受到传统观点影响,认为掌侧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少,背侧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多。随着最新研制的超薄低切迹背侧钢板的出现,背侧钢板固定出现了更少的术后并发症。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掌侧入路钢板固定并不是万能的,掌侧钢板固定在某些特定骨折类型上的应用遭遇了一些内固定失败,骨折再移位甚至腕关节脱位等严重后果。这引起了我们的反思。研究目的: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桡骨远端骨折根据受伤当时的损伤机制,骨折形态表现出其各自特点。因此我们假设初始骨折移位方向能够决定手术治疗策略,并且恰当应用此理念能够牢固固定移位骨折块并能相应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因此我院创伤科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实验研究来进行佐证。并且针对大家对背侧钢板内固定的偏见,我们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利用Meta分析比较掌、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为探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最优治疗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总结我院创伤科自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之间纳入此项前瞻性研究有针对性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病例34例。依据桡骨远端骨折初始掌侧移位趋势纳入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组(15例),背侧移位趋势则纳入背侧钢板内固定组(19例)。治疗主要观察指标:腕关节功能结果,影像学结果,DASH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对于meta分析研究,我们在无语种限制的条件下检索在2017年1月25日之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桡骨远端骨折使用掌侧入路钢板固定和背侧入路钢板固定术后相关并发症对比的临床对照试验。使用Rev Man 5软件合并相关数据,对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本临床研究共纳入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19~62岁,平均40.5岁。掌侧脱位损伤组患者(15例)进行掌侧入路钢板固定;背侧脱位损伤组患者(19例)进行背侧入路钢板固定。腕关节功能结果:与健侧肢体对比,掌侧钢板组尺偏、桡偏及旋前、旋后功能表现相对良好,背侧钢板组旋前功能表现相对良好。在握力、掌曲及背伸功能方面两组表现相当。影像学结果:桡骨高度掌、背侧入路均表现良好,均无明显差异。DASH评分掌侧脱位损伤组为18.2±15.3,背侧脱位损伤组为14.5±16.4,两组患者DASH评分结果良好。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术后并发症结果:掌侧固定组1例肌腱炎,2例神经症状,2例腕管综合征,背侧固定组1例肌腱断裂,2例肌腱炎,1例神经症状。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我们的meta分析共有15篇文章纳入研究。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发现,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OR=0.79,95%CI:0.37-1.67;P=0.54)。亚组分析显示:与背侧入路钢板固定相比,使用掌侧入路钢板固定后并发神经病变(OR=1.83,95%CI:1.10,3.06;P=0.02)及腕管综合征(OR=3.06;95%CI:1.07,8.79;P=0.04)的概率显著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而使用背侧入路固定后并发肌腱刺激症(OR=0.33;95%CI:0.16,0.67;P=0.002)的概率显著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而并发肌腱断裂(OR=0.51;95%CI:0.22,1.16;P=0.11),复杂局部疼痛综合征(CRPS)(OR=0.56;95%CI:0.25,1.25;P=0.16)与螺丝松动(OR=0.31;95%CI:0.08,1.31;P=0.11)的概率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依据此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上述假设结论成立。伸直型损伤中间柱骨折块及腕关节移位趋势为向背侧脱位,故应该采用背侧入路,主要支撑接骨板放置于桡骨背侧能很好地对抗骨折块向背侧移位趋势。屈曲型损伤中间柱骨折块及腕关节移位趋势为向掌侧脱位,故应该采用掌侧入路,主要支撑接骨板应放置于桡骨掌侧能很好地对抗骨折块向掌侧移位趋势。此种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可最大限度避免内固定失效,防止腕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的发生,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近期临床疗效满意。我们通过meta分析研究发现掌、背侧入路钢板置入固定后术后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与背侧入路法相比,掌侧入路钢板固定后发生神经病变与腕管综合征的概率较高,而肌腱刺激症则较低,而其他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因此,我们应该摒弃固有的对背侧钢板固定的偏见,也不能成为掌侧钢板固定方式的盲目追随者。客观分析可见掌、背侧入路钢板固定技术各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我们不能仅仅依据掌、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多少来评价孰优孰劣,甚至决定手术策略,而应该依据桡骨远端骨折移位趋势特点来选择掌侧钢板固定或是背侧钢板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