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我国西南地区地震频发,由此引发的滑坡灾害数以万计,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损失,总结地震作用下滑坡的成因机制,分析地震滑坡的稳定性对防灾减灾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汶川地震诱发的石坎场镇滑坡群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掌握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滑坡群中各灾害体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石坎场镇滑坡群是由汶川地震引发的一组大规模山体滑坡,滑坡群共由三个滑坡构成,各滑体在平面上呈紧邻的“串珠状”分布,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1#、2#、3#滑坡,其中:1#滑坡在平面上呈舌形,主滑方向为327°,滑体体积为1.23×10~6m~3,属于深层大型岩质滑坡;2#滑坡在平面上呈椭圆形,主滑方向329°,体积约3.20×10~4m~3,属于浅层小型松散层滑坡;3#滑坡在平面上呈椭圆形,主滑方向335°,体积约1.80×10~5m~3,属于中层中型松散层滑坡。(2)结合前人对地震滑坡发育规律的总结,系统分析了致使斜坡产生群体性崩滑破坏的各种因素,分析后认为:石坎场镇滑坡群的形成受控于多种因素,其中三面临空的地形特征,上部松散、下部完整的斜坡结构是原斜坡产生大规模崩滑破坏的主要内因,而在地震中石坎断层的走滑—逆冲活动是触发滑坡的直接内动力。(3)利用传递系数法对3个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1#滑坡在天然和降雨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在地震工况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2#和3#滑坡在三种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4)利用GID软件对规模较大的1#滑坡建立了数字高程模型(DEM模型),并用Flac3D软件分析了其在天然、降雨和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得出的结论与传递系数法的计算结果相符合。(5)根据以上对滑坡稳定性的定量分析,对规模较大的1#滑坡提出抗滑桩支档工程+截排水工程的治理措施,利用Flac3D软件分析了支护措施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