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语篇层面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大量涌现。其焦点大都为语篇的“衔接”(cohesion)或“连贯”(coherence),但对语篇的宏观语义结构(macro-structure)却缺乏必要的重视。许多广为人知的语篇宏观语义结构理论也并未能在实证研究中加以充分的使用。 本文以van Dijk等人提出的“宏观结构”理论为框架,对中英文语言学书评的宏观语义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主要目的是找出两者间所存在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能否通过文化差异及语用原则得到解释。 根据“宏观结构”理论,语篇的宏观语义结构是一个呈等级分布的宏观命题的组合。本文所要针对的问题正是:中英文书评语篇宏观结构是否由相同的主要宏观命题构成?这些宏观命题是否遵循相同的排列顺序?它们在整个语篇中所占的比重在中英文中是否有所差异?在某些宏观命题的实质含义上中英文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出入?这些宏观命题又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更多的是以并列形式还是从属形式? 为了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从中英文语言学主流杂志中各选取了十五篇书评作为样本。先根据van Dijk的宏观语义结构理论,列出每篇文章的层级宏观语义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又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宏观语义结构中的宏观命题的构成要素、排列顺序及其所占比重进行比较,以示中英文书评的异同。第二部分,对文章的评论性话语进行语义要素内涵的具体分析。第三部分,根据宏观命题之间的潜在依存联系将宏观语义结构转换为树形图,以显示宏观命题之间的组构模式。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处理来验证两者在宏观命题的组构模式是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中英文书评都以宏观语义要素“对书的肯定评价”为其关键核心语义要素;“对书的否定评价”及“对书内容的介绍”为相关核心语义要素:还有其它一些附加语义要素,诸如“讨论话题背景”,“呼吁进一步研究”等。但在这些宏观语义要素的顺序及比重上,中英文书评存在着差异。相比于英文,中文更多以“对书的肯定评价”作为文章的子头和结尾,而且其所占比重也比英文中来得大:而英文更倾向于以“对书的肯定评价”这一宏观语义要素作为结尾,其所占比重与“对书的否定评价”这一宏观语义要素相差不多。而宏观命题“对书的内容的介绍”在英文书厂中要比在中文书评中常见的多。在具体的评论角度问题上,中英文都以“对书的内容的评价”作为其重点,但是,中文似乎更重视书的理论价值,而英文则似乎更偏向于书的使用价值。还有一点非常有趣,中文的书评者更习惯于从对书的评价引申出对作者的人格道德的评价。就宏观命题的组构模式上而言,中文比英文更倾向于并列的组构模式。 最后,本文从文化及语用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解释,并提出汉英文化在礼貌策略,学术传统,文化类型,思维方式等方面所存在的异同是中英文书评语篇结构异同产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