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干预“石门”穴对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胞饮突、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表达及血清中孕酮(P)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干预“石门”穴对小鼠胚胎着床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可能途径和相关靶点,为针灸疗法用于抗着床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将昆明种雌性小鼠60只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电针“石门”组(B组)、手针“石门”组(C组)、埋线“石门”组(D组)、西药对照组(E组)、非穴电针组(F组),每组10只,本实验以妊娠第一天(Pd1)小鼠为研究对象。B、C、D组选取“石门”穴进行电针、手针、埋线刺激;E组皮下注射米非司酮;F组在非穴位点进行电针刺激。疗程:B、C、F组自Pd1上午8:00开始针刺,一天一次,连续5天;D组Pd1上午8:00施治一次;E组于Pd4上午9:00施治一次。以上各组小鼠均在Pd5上午9:30末次干预后处死,迅速剖腹取出子宫,用扫描电镜观察小鼠子宫内膜表面胞饮突的表达;光镜下观察小鼠子宫内膜形态变化(HE染色);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小鼠子宫内膜LIF的表达;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中P的含量。结果:1.各组小鼠Pd5子宫内膜形态变化:A组小鼠腺腔内充盈着丰富的被染成淡红色的分泌物,腺腔扩大呈锯齿状,间质内血窦多。F组子宫内膜发育与A组相一致。B、C、D、E组小鼠子宫内膜比A组发育滞后。2.各组小鼠Pd5子宫内膜表面胞饮突的表达:A组小鼠子宫内膜表面均匀分布着丰富的胞饮突,大小一致,胞饮突之间界限清楚,此即发育成熟的胞饮突;F组亦可见发育成熟的胞饮突;B、C、D组小鼠子宫内膜表面膜状突起明显低于A组,且大小不均,边界欠清,表面覆盖为微绒毛,子宫内膜表面胞饮突呈局灶性表达,且与胚胎发育不同步,胞饮突从形态上看较A组发育受到抑制,从发生时相上看延迟于A组;E组小鼠子宫内膜表面无胞饮突,可见呈多边形的上皮细胞,上皮细胞顶端膜覆以细的微绒毛,细胞间界限清楚,表现为增生早期的子宫内膜变化,其发育亦明显延后于A组。3.各组小鼠Pd5血清中P含量结果和变化:B、C、D、E组小鼠血清中P含量与A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4.各组小鼠Pd5子宫内膜LIF的表达:各组小鼠LIF表达部位均位于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的胞浆;A、F组小鼠子宫内膜LIF的表达强度以“++”为主;B、C、D、E组小鼠子宫内膜LIF的表达强度以“+”为主。图像分析结果显示B、C、D、E组小鼠子宫内膜LIF的表达与A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干预“石门”穴在整体水平上对着床期小鼠有抗着床作用,进一步证实石门穴具有这一特异性;2.干预“石门”穴影响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和着床窗开放,使子宫内膜和胚胎发育不同步,从而使得胚胎不能正常植入着床;3.在抗着床过程中,干预“石门”穴的作用模式可能为“一点触发,多点调控,整合调节”,这种作用模式来源于孕酮的后续连锁反应;4.电针、手针、埋线三种方法干预“石门”穴都能影响胚胎着床,其中以电针作用最明显,都是通过调节孕酮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