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势种在群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恢复优势种的数量和长期可自我维持能力是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之一。研究残留种群在片断化生境中的变化和维持机制,可以揭示种群自然演化轨迹,有助于合理的生态恢复设计。寻找并确定在受损生境中可能存在的制约生态恢复的限制因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人为辅助手段,有效加速优势种的生态恢复进程,是实现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 千岛湖位于我国中亚热带东部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于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蓄水形成,在水位达108米时,共有1078个面积大于2500m~2的岛屿和许多更小的小岛。目前湖区岛屿植被主要以先锋树种——马尾松为优势种,该群落生态效益较低,同时易感病虫害(如松材线虫),因此亟需开展恢复为常绿阔叶林的工作。 前期调查表明在一些岛屿上存在常绿阔叶树种,主要以苦槠为主。论文选择苦槠种群和岛屿分布相对集中、类型多样的千岛湖东南湖区展开研究。共调查31个岛屿和2个半岛,分析了种群的径级结构、结实状况和繁殖贡献,同时利用核和叶绿体微卫星分子标记进行种群遗传结构研究,调查了14个岛屿和2个半岛,共467个苦槠个体。通过人为引入种子和幼苗的方式,试图寻找并确定影响岛屿苦槠种群生态恢复的关键因子,并提出有效可行的生态恢复措施。论文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苦槠分布最小岛面积为0.63hm~2,分布海拔最低岛的海拔为105.4m,低于历史最高水位(108m),这表明成熟的苦槠个体可以经受短时的水淹。岛屿上苦槠种群大小从4个到4000多个不等,种群个体数量与岛屿面积和海拔显著相关。 2.从基株径级结构来看,大岛(>100hm~2)和多数中岛(10-100hm~2)的苦槠种群为稳定型或发展型,能够自我维持,而小岛(<10hm~2)和部分中岛的苦槠为衰退型,难以维持下去;然而若从分株种群来看,几乎所有的种群都为稳定型或发展型。从苦槠的起源来看,大多数苦槠为无性繁殖(主要是萌条)的后代,无性繁殖贡献在基株水平超过81.6%,分株水平超过94.8%,且面积大小与无性繁殖贡献存在显著负相关性,表明了片断化引起的干扰对无性繁殖贡献的影响。两年数据说明一些小岛在单位面积结实个体数上显著低于中岛和大岛,且个体结实量年间不稳定。这部分是由于大岛土层厚度厚于小岛,保水保肥力超过了小岛。萌枝无性繁殖在岛屿苦槠种群的存活和维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一些岛屿很小,但也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