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以后,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迅速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引起严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问题。严峻的环境形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也是非常重视的,在《国务院确定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具体行动目标》中就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且会将这个目标作为经济发展规划的依据。本研究以陕西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能源利用碳足迹和植被碳承载力进行分析,一方面可对全省碳循环量化分析,从碳循环调控的角度为陕西发展和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对陕西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和植被固碳承载力进行长期研究,是对碳循环理论实践运用的积极探索,并且可将其计算评价体系应用于今后碳循环的分析评价之中,为其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本文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根据陕西省1995-2009年的主要能源利用数据和植被数据,从碳足迹、碳承载力和碳赤字3方面对研究期间陕西省的碳生态环境做出研究,同时构建碳压力指数模型对陕西省1995-2009年的碳生态压力状况做出分析与评价,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陕西省的碳足迹、碳承载力和碳压力指数做出预测,并根据研究结果对陕西省不同区域提出相应的绿色发展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1995-2009年陕西省能源消费碳足迹不断增加,从1995年的8.9279×106hm2增长到2009年的4.0070×107hm2;全省10个城市能源消费碳足迹均不断增长。15年间,榆林市的碳足迹大于其他城市,而渭南市的碳足迹变化最为明显,变化幅度最大,咸阳市、西安市、延安市的变化幅度较小,保持平稳的变化趋势,安康市和商洛市碳足迹在10个城市中最少,并且变化幅度也最小,除此之外,其他城市(铜川市、宝鸡市、汉中市)的变化均较为平稳。(2)在15年研究期间,全省植被碳承载力持续增长,从1995年的1.6514×107hm2增长到2009年的2.0801×107hm2。总体上看,各市植被碳承载力均保持不断增加的趋势,在15年的研究期间,全省10个城市的碳承载力次序为:汉中市、榆林市、商洛市、安康市、延安市、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咸阳市、铜川市。(3)同时期,陕西省碳赤字变化分为2个阶段:1995-2003年为负值,2004~2009年为正值,并且逐渐增大,从1995年的-7.5857×106hm2增加到2009年的1.9269×107hm2。2009年,区域生态作用表现为碳源的城市有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和榆林市,表现为碳汇的城市为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4)15年间,陕西省碳生态压力指数不断增长,由1995年的0.5406增加到2009年的1.9263,为1995年的3.56倍,全省碳生态安全状况堪忧。15年间,各市在能源利用背景下碳生态压力等级不同,研究表明: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处于“很安全”发展状态;宝鸡市和延安市逐渐变化为4级,即“较不安全”状态;而西安市、铜川市和榆林市逐渐变化为5级,即“很不安全”的状态;咸阳市和渭南市变为“极不安全”状态,面临严峻的考验。(5)1995-2009年,陕西省能源利用碳足迹产值不断上升,从1995年的0.8894×104元/hm2增长到2009年的2.0316×104元/hm2。碳足迹强度不断降低,从1995年的48.2755hm2/104元,减少到2009年的5.1621hm2/104元。整体上来看,15年间10个城市间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小于其内部差异,3个区域间的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要大于其内部差异。陕西省能源利用碳足迹强度的社会分配已经处于“分配差距偏大”的情况,碳足迹强度区域差异在15年间已经超过“警戒线”,使碳足迹强度在区域上呈现极度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