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石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北宋重振儒学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自魏晋以来,佛道之学发挥其本体、心性理论较为完备,思辨性较强的优势,不断扩大其影响,对儒家固有的纲常伦理学说产生威胁,从而构成了对儒学的挑战。宋代儒家学者在回应佛道之学的挑战、复兴儒学、建构符合时代需要的儒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就是进行哲学本体理论的建构。宋儒的本体论建构,目的在于为儒家纲常伦理作出有效的理论论证,使之具有坚实的本体论基础。王安石适应时代要求,在批判佛道之学但又吸收其合理思想的基础上,“奋乎百世之下,追尧舜三代”以阐述道德性命之理,提出了以“道”为最高范畴的本体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哲学本体论建构。在王安石的影响下,学者们“始原道德之意,窥性命之端”1,所以,道德性命之学在宋代的复兴,王安石功不可没。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建树。在天道观上,王安石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力图由天及人,但在思维方式上对老子的“道”论进行了重大改造,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本体论的思想;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王安石一方面继承了老子所主张的人应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反对统治者的任意妄为等合理思想,同时也对老子消极无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在辩证思维领域,王安石继承了老子和《周易》天道运行不已的观念,并用“耦”、“对”等概念来概括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并将辩证思维运用到人生及道德层面,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辩证法的认识;在人性论领域,王安石继承了儒家的心性理论,创造性的提出了“情出于性、性通于命”和“性无善恶、情有善恶”的新观点;在社会历史观领域,王安石以“天道尚变”和历史进化论为基调,提出了“新故相除”和“归之太古、非愚即诬”等卓越见解。
当然,在探讨中国传统思想家的哲学思想时,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哲学的固有范式,而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的思想视域,因此,本文将王安石的哲学思想纳入到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儒家思想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即从中国古代的王道政治和儒家的社会、伦理理想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剖析王安石的哲学思想。
事实上,王安石向来把自己看作是继孔孟之后古代圣王之道的继承者,他试图使古圣王之政重现于当时的北宋王朝,实现经世致用的道统传承,这与程朱理学家们拘泥于道德心性之学的单纯内圣倾向是有重大差别的。因此,作为著名的儒家学者和政治改革家,为变法事业寻找理论依据而进行哲学的思考,是王安石学术思想的重要特点。“荆公新学”就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学者为变法事业提供理论依据而建立的庞大思想体系。在这个思想体系中,哲学思想虽然是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但王安石的哲学思想,是与其政治理想和社会变革的主张密不可分的,因此,本文还力求将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及社会变革思想纳入其哲学思想的框架中。
既要承继、弘扬传统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又力主变法维新以实现其政治抱负,决定了王安石在构建其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必然要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新的思想资源和思维模式,这也许就是王安石所以煞费苦心建构“本体论”思维模式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