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多集中在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成因、贸易效应、福利效应等方面。国外的研究多是发达国家之间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相互影响,更关注贸易量的变化和福利水平的变化,并且主要针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短期影响。国内学者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多集中在技术性贸易措施对特定产业的影响和应对策略上。本文关注的重点是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系统分析技术性贸易措施在产业层面的各种影响。 本文的两国模型中,甲国是颁布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达国家,乙国是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性贸易措施颁布前后,乙国出口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垂直差异性,但颁布前与颁布后完全竞争市场的出口产品是同质的,垄断竞争市场的出口产品是水平差异的。两国的消费者面临的产品或生产过程特征属性是相同的。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和产业效应的内涵进行界定,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重点难点。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贸易效应、福利效应和产业效应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与评论,为本文的模型构建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 第三章是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分类。基于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最小重叠性、实用性和开放性的分类原则,按照基本表现形式的不同,本文把技术性贸易措施分为技术要求、合格评定程序和标签要求三个基本类别。其中,技术要求是基准性技术性贸易措施,合格评定程序是衍生性技术性贸易措施,标签要求是信息传导性技术性贸易措施。 第四章是技术要求的产业效应研究。技术要求越高、涉及的特征属性越多,导致生产者的短期固定成本增加的越多,或长期投入要素价格水平越高,生产者越难以进行技术创新。生产者的技术积累越多,短期固定成本增加的越少,生产者越容易进行技术创新。在短间隔技术要求下,生产者投入要素价格谈判能力越强,生产者越有可能进行技术创新。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消费者需求越缺乏弹性,越有利于生产者进行技术创新。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在同样程度的要素价格水平增加时,具有较高异质性系数的生产者更有可能进行技术创新。在长间隔技术要求下,完全竞争市场中具有较高要素价格谈判能力和生产过程优化能力的生产者较容易进行技术创新。规模报酬特点对生产者的创新没有影响。垄断竞争市场的生产者一定会进行技术创新,经济利润可能会减少,也可能增加。技术要求的产业关联效应主要体现为技术要求对上下游生产者的间接影响。技术要求对上游生产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设备、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特征属性的提高,对下游生产者的影响主要通过产品特征属性提高来达到。 第五章是合格评定程序的产业效应研究。合格评定程序的生产者技术创新效应主要表现为产品和生产过程检测技术的提高。合格评定程序涉及的检测设备灵敏度提高的越多、检测项目增加的越多,生产者检测设备增加越多,使得固定检测成本提高的就越多,越不利于生产者提高检测技术。完全竞争市场的消费者需求越缺乏弹性、一次性损耗品价格提高的越少,越有利于生产者更新检测设备。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长间隔合格评定程序比短间隔合格评定程序更有利于生产者进行检测技术创新。当生产者对称时,一次性损耗品价格水平的变动对生产者检测技术创新决策没有影响。独立性合格评定程序产业关联效应主要体现在对上游检测设备和一次性损耗品供应商的影响。传递技术要求的合格评定程序的产业关联效应强弱受到技术要求产业关联能力的影响。 第六章是标签要求的产业效应研究。标签要求本身的技术创新效应主要体现在标签设计和生产的改变方面,是非常小的,但其传递的技术要求和合格评定程序却具有较大的技术创新效应。在短间隔标签要求下,消费者对于标签越敏感,其保留价格和消费支出意愿提高越多,越有利于生产者进行技术创新。标签要求传递的技术要求和合格评定程序越苛刻,使得固定生产成本和固定检测成本增加越多,越不利于技术创新。在长间隔标签要求下,消费者对于标签要求的反应对生产者的技术创新决策没有影响。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者决策主要取决于成本结构特性。垄断竞争市场的生产者一定会进行技术创新。标签要求的产业关联效应主要通过其传递的基准性技术要求和衍生性合格评定程序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来实现,而标签本身的产业关联能力是很小的。 第七章是技术性贸易措施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对生产成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产业层面,劳动生产率和融资能力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技术积累是不显著的。在化工行业、食品行业、通用设备行业、冶金行业、纺织行业,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食品行业、通用设备行业、冶金行业、橡胶塑料行业和纺织行业,技术性贸易措施对生产者数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电子通信行业、造纸行业和交通设备行业,技术性贸易措施对生产者数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生产者异质性对工业增加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整体意义上来看,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工业增加值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更具垄断特征的电子通信和交通设备行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市场集中度有正向影响。更具竞争特征的食品行业、通用设备行业、橡胶塑料行业、造纸行业和纺织行业,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市场集中度则没有显著的影响。 第八章是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战略应对。建立技术进步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中国企业独有的技术轨道,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负面影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大型国有企业需要对重点关键的产业核心技术进行研发,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应把重点放在外围技术和重要技术的研发上。三者的有机配合能够更好的利用国内资源,多方面提高中国产业技术水平。构建基于中国企业技术轨道独立细化的技术标准体系能够减少水平差异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负面影响,为中国的国际贸易谈判提供更多的回旋余地,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第九章是本研究的结论,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分类及各个类别措施的生产者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和产业关联的影响进行了总结。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按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基本表现形式,把技术性贸易措施分为基准性技术要求、衍生性合格评定程序和信息传导性标签要求三个基本类别。这三类措施在概念内涵上是不重复的。二、系统研究了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技术要求、合格评定程序和标签要求对生产者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机制。在模型构建中,考虑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时间间隔差异、生产者规模报酬特点的影响,并把生产者异质性外生的引入到模型分析中。三、在完全竞争市场技术要求的生产者技术创新模型分析中,对生产者技术创新决策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描述性研究。在合格评定程序对生产者的影响一节,对合格评定程序的时滞效应进行了描述性研究。 本文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在生产者技术创新的模型构建时,企业异质性和生产过程优化能力表征系数等变量都是被外生引入模型的,没有内生化;生产者技术创新行为与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相互作用没有被考虑;在垄断竞争市场长间隔技术性贸易措施条件下,异质性系数被假定与技术水平是正相关的,与部分现实生产特点不符合,这限制了模型的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