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生防细菌的筛选及其脂肽类抗菌物质鉴定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88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曲霉(Aspergillusfavus)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一类腐生真菌,该类真菌分泌的黄曲霉毒素是造成农产品污染的重要原因。花生、谷物、坚果等较易受黄曲霉菌侵染。前人数据表明,每年全球粮食作物总量约25%受霉菌毒素污染,其中,由黄曲霉及其霉菌毒素引起的污染总共合计达千亿美元,引起很大的经济损失。此外,该真菌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若人体长期接触该毒素,会增加患肝癌的可能性。因此,如何有效防治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对美好健康生活的不断追求,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黄曲霉及其黄曲霉毒素污染成为热门研究。本研究从实验室已有的生防菌株库中选取30株具有广谱抗菌性的生防细菌进行试验,包括:平板拮抗实验、液体共同培养生防菌株和黄曲霉菌实验、花生上共同培养生防菌和黄曲霉菌,探究这些微生物菌株对黄曲霉菌生长、产毒及其毒素降解的影响。以期筛选到能够抑制黄曲霉生长和减少毒素产生的生防细菌。研究结果表明:在PDA平板上,9株生防细菌对黄曲霉菌有拮抗作用,抑菌圈半径为0.58~3.25 mm;其中,菌株DS22对黄曲霉菌丝延长的抑制率最高,达43.33%。多数生防细菌可以显著性抑制黄曲霉菌丝干重。24株生防细菌对黄曲霉菌的产毒抑制率达90%以上。此外,17株生防细菌可有效抑制黄曲霉菌在花生上产毒,抑制率为15.12~66.08%,减少花生上毒素污染为49.82~217.72 μg/kg。我们首次报道沙雷氏菌、肠杆菌、假单胞菌可显著性抑制黄曲霉菌在花生上产毒。结果还表明,27株供试生防细菌对黄曲霉毒素B1具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作用,降解率为9.22%~68.91%。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筛选到了多株在防治黄曲霉菌及其毒素污染上有较大生防潜力的菌株(如54、1JN2、DS22、HS10 等)。随后选择生防效果较好的菌株之一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pumilusDS22,初步探究其阻碍黄曲霉生长的抗菌物质。前期实验结果表明DS22菌株的发酵液上清对黄曲霉菌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利用盐酸沉淀DS22菌株的发酵液上清,然后利用甲醇反复提取。选用Sephadex LH-20柱分离粗提物,最后使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纯化活性成分,MALDI-TOF-MS鉴定活性物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该菌株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初步获得对黄曲霉菌有抑制作用的物质。经鉴定为C14-bacillomycin D~C17-bacillomycin D 的类似物。在该项研究中,我们筛选到了多种有效抑制黄曲霉生长和产毒的生防菌株;初步探究了 DS22菌株抗黄曲霉的活性成分为C14-bacillomycin D~C17-bacillomycin D类似物。为今后防治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提供生防菌株来源,并为合理利用DS22菌株及其抗菌物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制造2025的大趋势下,传统的农业机械领域面临着由机械化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变的挑战。国内各大厂商不仅要满足内地市场的需求,同时向海外出口大量本土产品
本文对目前楼宇门禁装置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应用广泛的串行通信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以AT89S52为核心的数字密码锁。阐述了系统的结构、组成及软硬件设计,并介绍了系统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提升,高速铁路运输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交通体系的主干。为了满足高速铁路列车高速平稳运行的需求,桥梁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高速列车在桥梁上运行时的安全性、平稳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本文首先根据相关理论建立了四轴42个自由度的车辆振动分析模型和车辆的运动学方程,分析了轮轨作用和车桥系统激励源轨道不平顺问题。然后以银吴铁路银川黄河大桥96m简支钢桁梁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桥梁运动方程,并根据有
实验目的:(1)探讨有氧运动和牡蛎肽对PADAM形成的干预作用和交互作用。(2)探讨有氧运动和牡蛎肽对PADAM形成引起的肌肉衰减的干预作用及生理机制。方法:选用5周龄SPF级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抽取10只大鼠作为自然对照组(NC,n=10)。其余大鼠注射环磷酰胺(20mg/Kg,连续5天),构建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综合征(partial androgen deficiency in ag
随着关键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可穿戴设备在形态和功能上都快速发展并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得以普及。受限于可穿戴设备的计算、存储能力,大量数据将被存储在云端。基于商业合作、科学研究等需求,可穿戴设备数据拥有者需要将这些个人数据发布给第三方机构或者公布至互联网之中。如何既保护数据中的个人隐私不泄露,又保证数据具有一定程度的可用性,是当今热点研究问题之一。本论文对隐私保护技术进行了论述,并着重对发布隐私保护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