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乐教学是学科教学法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人体的生理变化过程中,青春期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变化时期。青春期显著特点之一是儿童的嗓音由清脆、稚气的童声向成人嗓音转变。这种从童声变为成人声音的生理变化叫作生理性变声,医学上把生理性变声所经历的时间和过程叫作变声期。男孩一般在12—15岁,女孩一般在11—13岁。变声期持续时间,通常平均一年左右,少数可长至两年以上。变声期是人在成长发育阶段嗓音由童音向成年音转变的一个正常的生理变化阶段,是发声器官成长发育的必然现象和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会受到生理、心理、地理条件、社会环境、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以及遗传基因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产生各式各样的变化,最后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成人声。变声期随青春期的发育分为三个阶段:变声初期、变声中期(即变声的旺盛期)、变声后期。变声期结束后,稚嫩、明亮的童声逐渐消失,男生逐渐变成宽宏浑厚的“男子汉”声音,女生逐渐变成圆润委婉的成年女性声音。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由于人的生理变化,声音在变声期前和变声期后是不同的。在儿童变声期不适合进行声乐训练,应停止声乐训练,否则容易影响儿童声带的发育和嗓音的质量;即使是坚持声乐训练,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甚至是徒劳。近年来,由于日益兴起的少儿声乐活动和声乐学习的低龄化,关于儿童变声期声乐教育的问题日益凸显。儿童变声期能不能进行声乐教学和训练?怎样进行声乐教学和训练?一直是戏曲界、声乐界、医学界以及家长等各方面关注的问题和研究的课题。本人是一名长期从事儿童声乐教学的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认为:变声期后才可学习声乐或者变声期应停止声乐训练的观点是片面的,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本论文运用了教育行动研究法和访谈法,从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声乐学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论述变声期可以进行声乐训练这一理论观点。文章共分四章:绪言部分主要从戏曲界、声乐界和医学界三个领域过去对变声期声乐教学和训练的不同认识,说明探索和研究儿童变声期声乐教学和训练的必要性。第一章,变声期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主要从生理学、心理学和声乐学角度阐述变声期儿童的生理、心理及音乐心理特征和规律,了解和把握这些特征和规律,对于采取科学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歌唱的发声器官及发声原理。主要从解剖学和声乐学角度介绍人体发声器官的组成和发声原理。第三章,儿童变声期常见问题与危害。主要论述错误的教学和训练方法、不良的生活习惯、地域环境和气候、疾病等对变声期嗓音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变声期儿童嗓音变得怎样,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生嗓音的好坏,如果没有正确的保护好嗓音,就会造成成人之后嗓音沙哑、说话吃力等现象。因此,变声期的嗓音保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第四章,采取科学方法进行变声期声乐教学和训练。本章通过教学和训练实践,对变声期儿童采取“低位发声法”和“因期施教法”进行科学的声乐教学和训练,不仅能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变声期,还能大大提高儿童的声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