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据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主导地位。随着开采深度日益加深,以煤矿突水为代表的动力灾害发生风险和频次随之增加,给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带来了巨大威胁。致灾机理认识不清、灾源识别不明及探测有效性不足是导致突水事故仍然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创新探测方法,进而提高灾害水源精准探测和早期识别能力,对提高矿井水害防治水平意义重大。目前,核磁共振方法是唯一直接找水的地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据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主导地位。随着开采深度日益加深,以煤矿突水为代表的动力灾害发生风险和频次随之增加,给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带来了巨大威胁。致灾机理认识不清、灾源识别不明及探测有效性不足是导致突水事故仍然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创新探测方法,进而提高灾害水源精准探测和早期识别能力,对提高矿井水害防治水平意义重大。目前,核磁共振方法是唯一直接找水的地球物理方法,相比常规电磁法而言,具有可以定量解释地下含水量信息的优势。其中,地巷核磁共振(即发射线圈在地面、接收线圈在巷道中的核磁共振探测方式)方法是近几年提出的新型探测方式,该方法可以突破传统核磁共振法探测边界,增强核磁共振激发能力和地质信息捕获能力。但现阶段地巷核磁共振法仍处于起步时期,存在正反演理论体系不完善、复杂含水构造响应特征尚未明晰等诸多问题,极大限制了该方法在工程现场的应用。针对以上不足,本文紧密围绕地巷核磁共振方法探测煤矿致灾含水构造的实际工程需求,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该问题开展了性能分析、优化方式、响应规律、正反演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1.地巷核磁共振三维正演方法的改进与完善。正演是研究煤矿含水构造响应的基础,也是开展反演研究的前提。本文基于核磁共振分离线圈理论和磁场总场有限元方法,实现了地巷核磁共振三维正演。该方法能自由定义模型和线圈的参数,从而计算任意三维地质体的多分量地巷核磁共振信号,为研究响应规律和反演方法奠定了基础。2.地巷核磁共振探测能力的研究与分析。为了实现对目标含水体的有效探测,需要了解地巷核磁共振的探测范围和分辨率。本文建立了若干含水层深度递减的模型,以GMR仪器的功率作为发射参数,计算了在不同深度接收到的信号最大初始振幅。与地面核磁共振响应的比较表明,地巷核磁共振方法的探测深度增加了93.33%以上,在地下100 m处的垂直分辨率有8.32%~12.31%的提高。3.地巷核磁共振观测方法的设计与优化。由于矿井巷道的空间限制,接收线圈的尺寸必须被缩小,这导致了信噪比的降低。本文根据巷道的几何特征设计了井下接收线圈,计算了不同参数线圈的地巷核磁共振响应。计算结果表明,信号的振幅与接收线圈面积成正比,且改变线圈朝向可能增加信号强度或者减少探测目标体所需的脉冲矩。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井下接收线圈的2种优化方法:(1)使用“长短边线圈”接收,即增加接收线圈沿巷道走向方向的边长;(2)进行多分量探测,即改变接收线圈的朝向来接收信号。4.煤矿含水体地巷核磁共振信号的响应规律研究。本文根据几种煤矿典型含水构造的特征建立模型,计算了其三分量信号响应,比较了离层水动态演化过程中响应特征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地巷核磁共振信号反映了含水体的空间位置和几何结构,分析其响应特征有助于判断煤矿含水构造的类型。比较结果表明,地巷核磁共振信号可以有效区分不同发育阶段的离层水构造,使用核磁共振方法动态监测煤矿的含水构造具有可行性。5.地巷核磁共振反演方法的实现。本文分别基于Occam算法和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了含水量和2T*弛豫时间的定量解释,还通过深度学习实现了地面-地巷核磁共振联合反演。反演结果表明,深度学习方法在测试模型上的平均RMSE误差为0.2057,相比Occam反演,深度学习反演的分辨率也更高。联合反演方法进一步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相比地面和地巷核磁共振单独反演,在验证集上的RMSE误差分别下降了1.03%和27.52%。论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地巷核磁共振的探测能力,总结了煤矿典型含水体核磁共振的信号响应规律,提出了相应的观测方法,同时实现了地巷核磁共振的反演解释,为地巷核磁共振探测理论研究、方法技术发展、仪器设备开发与应用推广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我国山西、陕西、蒙西地区浅埋煤层覆岩普遍具备泥岩-黏土双软复合岩层条件,对于巷道围岩控制具有不利影响。为此,基于山西西山斜沟煤矿浅埋煤层泥岩-黏土复合岩层巷道围岩的变形与支护问题,实验分析了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泥岩-黏土组合试件力学响应特征;理论研究得到了泥岩-黏土复合岩层巷道围岩受力变形表达式,揭示了泥岩-黏土双软复合岩层巷道围岩变形机制,提出了巷道变形控制策略;模拟分析了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巷道围岩受
对于富含有机硫的高硫煤而言,如何有效降低其有机硫含量是一个难题,也是目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环节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组研究发现,热解过程添加铁粉可以显著提高高硫低阶煤中有机硫的脱除效果。然而,煤中有机硫的硫元素在添加铁粉热解过程中的迁移及其脱除机理尚不明晰。本文基于胜利褐煤大分子结构中有机硫基团,选择3种有机含硫模型化合物(OSMC)为研究对象,通过OSMC常规热解和铁粉强化热解的脱硫研究,阐明铁粉
以煤矸石等矿山煤基固废为骨料的胶结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煤矿采空区充填、井巷喷浆支护和沿空留巷等绿色开采技术中。矸石基胶结体长期稳定性对于围岩结构稳定十分重要,其在长期采动应力作用下容易产生累积损伤,进而引起结构体破坏以及围岩结构失稳。因此进行矸石基胶结体承载结构(即人工构筑体)的健康状态监测是围岩稳定性控制的关键。由于井下具有作业空间小、环境复杂等特点,埋设传感器等传统监测方式难以满足人工构筑体损
煤岩显微组分是具备不同化学活性的微观煤岩组成,煤岩显微组分的富集分选可进一步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是煤炭深度清洁利用的重要方向。煤岩显微组分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官能团分布、表面极性等方面有所不同,其中物理性质中的密度差异被用作实验室中最广泛的分离提纯煤岩显微组分的手段。由于煤岩显微组分之间的密度梯度差异较低,只有选矿工业中的离心选矿机可提供足够强大的离心力以确保煤岩显微组分的富集效果,但煤炭分选工艺
针对能源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以常见矿物材料半导体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相变和物性调控进行系统研究,因此该研究工作是对以煤炭、石油等为代表的常规矿物材料研究的有益补充,将有效拓展能源材料领域研究的宽度和深度,推进其在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目前半导体材料在微电子、光电和磁性器件等能源领域中已被广泛应用,调节其在能源领域中应用(如发光或光吸收性质)的最常见方法是杂质掺杂。该研究方案尽管理论上容易实现
我国80%以上露天煤矿分布于西北寒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旱,粉尘污染严重。科学防控粉尘已经成为露天煤矿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露天矿山加速绿色转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寒区露天煤矿粉尘污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寒区露天煤矿采场通风动力来源,确定了影响采场粉尘浓度的关键因素,揭示了采场粉尘浓度的污染变化特征及扩散规律,提出了粉尘
化石燃料的过度利用已带来日益枯竭和诸多环境污染的问题,开发生物质的高值化利用对优化能源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生物质的三大组分之一,木质素富含复杂的有机含氧芳环结构单元,这有望促使其成为获取清洁液体燃料和增值化学品的原料。金属-酸双功能催化剂能提供酸性活性位点促进木质素及其衍生油中C-O键选择性断裂。而金属-酸双功能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存在着金属纳米颗粒易团聚、活性组分易流失和金属与催化载体之间
为了加强GB/T 40079-2021《阀门逸散性试验分类和鉴定程序》的行业推广和科学实施,提高全行业对阀门逸散性试验的理论认识和实操水平,分析了标准所推荐逸散性试验的3种典型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包裹法操作便捷,运行经济性较好,检测精度高,可定量检测泄漏率,便于在一般工业现场推广,重点对其进行了研究。以“气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揭示了包裹法的理论依据,检测包内气体流速一般不大于0.32 m
岩石隧道掘进机(Tunnel Boring Machine简称TBM)是用于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的复杂重大装备。相比传统钻爆法,它具有劳动强度低、施工高效、安全环保等优势,因而在水利、交通、矿山、国防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应用广泛。虽然我国已成为TBM制造和应用的第一大国,但是TBM在工程建设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TBM设计计算难、岩体感知难和精确控制难等核心科学问题仍未攻克,究其原因在于: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