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城市中分布最广的两类人工构筑物——沥青和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构筑物-绿地梯度样带法,观测了这2类典型城市构筑物对比邻绿地土壤呼吸及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的质地、面积、形态等构筑物特征对土壤呼吸及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强度及范围。研究表明:(1)在城区人工构筑物-绿地梯度样带上,比邻绿地在近构筑物端a点土壤容重较A点低,而土壤全碳、全氮、有机质、速效P、硝态氮较高,碳氮比较低。其中在实验梯度样带上,比邻绿地土壤呼吸和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底物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土壤呼吸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有机质、总氮、总碳和硝态氮显著正相关,与碳氮比显著负相关。(2)夏、秋季在构筑物-绿地梯度样带上,绿地土壤温度在比邻构筑物端(a点)处最高,并且白天中午、傍晚时段a点温度显著高于梯度上其他观测点;绿地土壤含水量在邻构筑物端(a点)处最低,而且土壤含水量变化在梯度样带上从a点至远离构筑物端的对照点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受城区人工灌溉等因素的影响。在低于15℃时(冬季),人工构筑物对比邻绿地土壤温度影响不显著。比邻绿地土壤呼吸的变化趋势和土壤温度一致,即随离构筑物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并且一天中的早、中、晚时段都存在,但夜间构筑物对土壤呼吸a点升高的影响不明显。而且样带上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在距a点不同范围内均呈现幂函数定量关系,即D<10cm,Rs=0.0715D1.3297;D=10—50cm,Rs=0.0282D1.7128;D=50—100cm,Rs=0.0462D1.5449;D=100-200cm,Rs=0.3096D0.846。而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没有显著相关关系。(3)在城区夏、秋季节,人工构筑物对比邻绿地土壤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土壤呼吸变化的水平影响范围大约在50-150cm范围内,其中,人工面状构筑物(人工地表)的水平影响幅度在50cm左右,而建筑物体的影响幅度在1—1.5m。秋、冬季随气温的降低,人工构筑物比邻绿地土壤温度的梯度趋势趋于稳定,因而土壤呼吸梯度也消失,同时,它受人工构筑物的分布格局、城市气象因素以及绿地群落构成与结构、人工管理方式等的影响而变化。(4)样带上士壤温度和水分与离a点距离均呈现幂函数定量关系,即沥青样地T=0.7708(579.4957-0.9984D)0.5843,W=0.1970(0.0505+0.1347D)0.2262;混凝土样地T=0.7615(583.7027-1.0986D)0.5746,W=0.2224(-0.6019+0.3473D)0.0595。土壤呼吸与离a点距离呈现幂函数定量关系,即面状人工地表Rs=9.3005D-0.128;建筑体Rs=9.0191D-0.194;带状(线性)人工地表Rs=3.6073D0.0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