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交际行为之一。翻译研究,不仅涉及文本研究,还有翻译作为一个文化行为,在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翻译行为中最重要的主体——译者的研究。译者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体。翻译文学,作为一种“二度创作的文学”,译者通过发挥其主体性,使得译本从文学翻译,上升到翻译文学,继而成为本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红与黑》,从1944年第一个中文译本诞生以来,其在中国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文学作品。关于《红与黑》的翻译,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翻译热潮,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翻译标准的大讨论。在众多的翻译版本中,罗新璋先生发挥译者主体性,其译本风格独特,注重正确使用纯粹中文,尽管对其评价褒贬有加,但是推进了《红与黑》在中国的经典化和我国翻译理论的建设。通过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罗新璋《红与黑》中译本,旨在弘扬罗新璋先生“日译尤得五百字”的兢兢业业翻译精神。同时,也提倡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造就翻译文学,共同推进文学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本论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现状,本文目的结构,并点明了研究意义;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译者罗新璋及其翻译思想和译者主体性;第三部分,分析了《红与黑》译本在中国的译介和《红与黑》罗新璋译本的接受情况;第四部分,从译者动机,对原文的忠实以及翻译目的的实现,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红与黑》罗新璋译本中译者主体性阐述。第五部分,主要探讨罗新璋在《红与黑》翻译当中体现的译者主观性的延伸意义,及其对《建设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提议的简要讨论。第六部分为结语,总结了全文,并提出了作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