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之交,随着战后阻隔东西方世界近半世纪之久“铁幕”的骤然消失,以及新经济和全球化的忽如风靡,在人们不经意之间,世界经济结构又一次发生了深刻的变动。虽说“一场时代创新的全部冲击和应响,它的整个过程只有在这场创新结束以后才能确切看清——通过事后的回顾。但也必须承认,一个时代的许多重大特征在它结束以前就已经显而易见”。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正确理解世纪之交的这一场世界经济结构变动?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运行的内在机理又是什么?与(对)正处在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又将产生怎样的互动和影响? 为了论证这些问题,本文首先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对世界经济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重新的探索,并认为熊彼特式的供给创新是推动结构变动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由AS-AD模型出发,从长期总供给曲线AS受到外生冲击、并产生推移来图解这一原因,同时把生产函数Y=AF(K,L)理解为全球背景下的生产和分工组合sum from i=1 to n(Y_i)=A_i(K_i,L_i),则可以从技术条件A的变动,即供给的时序结构变动;要素市场K,L的扩大,即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变动;以及要素市场和技术条件的结合,即国际分工结构的变动,三个相互关联且彼此牵制的角度来考察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动。更进一步的说,这三个角度也分别告诉了我们如何生产、生产什么以及在哪里生产,这样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命题。 其次,本文创造性地引入了当代理论物理学大师史蒂芬·霍金的时空观点,对世界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在逻辑进行重新的定位和解释,并结合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动,提出了三个主要的研究思想。第一,文中所采用的世界经济时序结构概念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从纵向的角度看,它意味着人类经济的发展。在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它更明显地表现为康德拉基耶夫式的长波运动,以及在各个不同阶段所体现的相对应的技术-经济范式;从横向角度看,在同一时点上各个国家所处的发展形态和阶段是有差异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由发展差异而导致的无序度在不断增加。第二,时序结构的差异决定了相应的空间膨胀形式和国际分工内容,而后者——即国际分工的内容,则是将经济空间的无序扩张重新纳于有序组织的基本而有效的手段。因此,我们也可以自然地推演出世界经济的时序、空间和国际分工结构都是时间(t)的函数,而在这里时间(t)的经济学含义则显然就是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第三,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时空差异我们可以从时间的不同内涵上去理解:随着时间流逝而形成的技术进步本身是无序扩展的;各个国家因各自条件和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吸收、反射和延伸能力,形成经济发展的非对称形态;进一步从空间意义上看,人类技术进步的直接表现就是征服距离能力的上升。 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了以“新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经济时序和空间结构的巨大变化,由此导致国际分工结构网络状和国际市场分布内爆型的非对称突破。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形成了不同以往的、强调斯密式绝对优势和波特式竞争优势的逻辑特点:而80年代以来包括新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在内的一系列经济理论的发展,也给予我们研究这种结构变动过程更加有利的工具。因此,本文研究方法中最后一个特点和内容,就是在世界经济学的体系内,综合运用国际经济学的一些最新理论成果,对世纪之交世界经济结构变动的机理和特征,进行系统的经济学分析。本文所采取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在时序、空间结构上的巨大转型,表现为对各个不同经济区域造成的冲击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的时、空冲击效应,又导致对原有相对稳定国际分工结构的非对称突破,世界经济体系由此产生一系列新的变动趋势和特征。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与以往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围、从发达到不发达、从世界到地方的有序扩散路径明显不同,当前的世界经济结构变动呈现出“内爆式”的网状冲击形态,所有参与世界经济开放市场的成员,都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在各个层次上同步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冲撞效应,并据此做出不同的应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从六个方面铺展开来的。在第一章中我们首先对历史上的世界经济结构变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回溯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世界经济结构在时序、空间和国际分工这三个层面的演进脉络和连动效应,其中,时序结构的周期性变动,更是对后两者具有决定意义,空间的扩张形式和国际分工的内容,都将依赖于各个不同阶段时序结构的特征,也即物化为技术变迁与创新的经济长波及其相应的技术一经济范式的变化而变化。几百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衍生出了自始至终的不平衡性。世界经济的演进以及随之而来的结构变革,至少延及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主导产业的周期性更新以及由此引致的经济部门兴衰;其次,是由资本逐利性的驱使而造成的市场和资源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中心的变迁;最后,是由参与经济交往各国所处的产业阶段和空间位置交织而成的国际分工结构变动。所有这三方面的变化,都与不平衡发展过程有联系,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持续性的供给创新和对称突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