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盆地地震反应分析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sh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漳州盆地是福建省最大的陆地断陷盆地,隐伏的九龙江断裂横贯盆地的北部,具有发生强烈地震的危险。本文研究了九龙江断裂上6级地震引起的漳州盆地及周边地区地震动的预测,计算了漳州市强地震场的分布,分析了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强地震动研究洞察地震中地表震动发生、发展特征和规律性,涉及对震源的了解和模型的建立、传播介质影响的分析和模拟、场地条件影响分析等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近断裂地震动更加复杂,受震源的影响十分显著。大型沉积盆地对地震动和震害的影响受到了全球地震工程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牵涉松散软土的放大效应、埋藏基岩表面的聚焦效应和盆地边缘效应等。分析中,九龙江断裂用有限断层震源模型表达,根据活断层探查结果和半经验标定关系确定走向、倾向、倾角、长度、宽度和平均滑动量等。借助凹凸体和k平方模型结合的混合震源模型估计错动在破裂面上的分布,确定各个子源的滑动量。考虑半经验关系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全局参数和局部参数的随机性,建立了30个震源模型。破裂起始点确定在九龙江断裂的东南端,破裂速度取剪切波速的0.85倍。高频地震动借助Atkinson等发展的随机合成方法估计,震源谱中采用动力拐角频率。先估计选定的位于盆地四角和中心的5个点在30个震源作用下基岩地表地震动的平均值,选定一个与平均特征最接近的震源模型。据此,计算地表200×200米的网格上共5796个点的加速度时程和反应谱。盆地内的点,先计算地下50米深度处(相当于漳州盆地松散土层最深处的两倍)地震动的傅氏谱,再乘上该点对应的盆地分区的传递函数,逆变换得到地表地震动。传递函数根据各分区代表性钻孔速度结构,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计算。根据各点峰值加速度,归纳、编制了漳州盆地及周边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预测图和分区图。共划分三类区,每一区进一步分为盆地内、外两个子区,对每一个子区提供了平均的加速度反应谱、各子区的标准化的反应谱图及参数表。低频地震动借助简化的数值格林函数方法计算。本文根据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提供的数据建立了漳州盆地的三维有限元网格模型,用解析法计算有限断层源引起的盖层底部的位移场,将其作为盖层波动有限元分析的输入。波动有限元计算了5796个点地表长周期加速度时程。长周期、短周期加速度时程经分别滤波,在时域叠加,合成了各点的加速度时程。按照与各子区平均反应谱最贴近的原则,选取各子区代表性点的时程作为抗震设计验算时程分析用的加速度时程。
其他文献
球面薄壳结构在建筑和其他工程领域应用广泛。这类结构的工作性能往往取决于其稳定特性,因此如何正确地预测其稳定承载力,一直是科研和工程设计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
复合地基技术在软土地基处理上已有着大量的应用研究,不同的处理技术适用于不同的条件。现公路软基处理中最为常用的是粉喷桩复合地基,该法对于工期紧、软土性质较差的地基有着
除尘器是火力发电厂除尘系统中用于过滤和吸收有毒有害气体的设备,湿式除尘器因具有可防止二次扬尘等优点,正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圆形湿式除尘器根据阴阳极悬挂要求,采用骨架式
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由于受到孔底沉渣和孔壁泥皮的影响,可靠性相对较差。后压浆钻孔灌注桩将注浆技术与桩基技术结合起来,通过高压注浆方式将水泥浆通过注浆管压入桩底及桩侧
索穹顶结构是由索、杆及膜组成的新型预应力空间结构,是一种受力合理、效率极高的结构形式,具有自重轻、跨度大及建筑造型丰富等特点。目前国际上有工程实例的索穹顶结构体系
空间结构,作为覆盖无柱空间的大跨度结构,通常通过其自身三维的形状和构成来抗力。它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内部空间构成,也要顾及结构对外部空间的影响,不仅要直接表达力学概念,也要通
本文利用Flac3D三维弹塑性有限差分软件研究了土钉支护结构空间效应,利用锚杆单元模拟土钉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土钉支护结构的施工过程以及空间效应进行了仿真模拟。从三
解决金属冶炼过程中废气、废水的排放是该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冶金资源的日益减少,如何在提高金属提纯技术的同时寻求一个环境友好、操作方便的工艺是需要研究新课题。新型膜法金属电积工艺,即双膜三室组件在电解中的应用,解决了这个困扰已久的问题。阳离子交换膜作为双膜三室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拦截氯离子的通过,有效降低氯气的产生,还必须具备克服在高温、强酸性、强氧化性条件下寿命短的能力,而市场
随着工业和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高层建筑的兴起和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使得基坑开挖工程日益增多,基坑开挖深度由浅向深发展。土钉支护结构作为一种用于土体开挖和边坡稳定的新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以其能够满足大空间、大跨度的要求及良好的结构整体性能,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人员多把预应力对构件本身的影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