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中尺度涡非常丰富,本文利用1993-2000年高度计资料探讨了南海中尺度涡生命历程的一些统计特征,尤其是其运动规律。在这八年期间,共有58个反气旋涡和28个气旋涡发生。根据南海中尺度涡生成机理的不同,把这些中尺度涡分在四个不同的区,分别是台湾岛西南、吕宋岛西北、吕宋岛西南以及越南外海,并详细讨论了每个区的中尺度涡统计特征。 通过分析高度计资料、海表温度(SST)资料以及风场资料,探讨了夏季越南中部外海海表高度异常(SSHA)偶极子结构的特征。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分析了海表高度异常与风应力旋度场的主要模态,指出两者有很好的滞后相关关系。本文还利用一个简单的约化模式讨论了SSHA偶极于生消过程的动力机理。结果表明:风场结构和β效应是形成SSHA偶极子的前提;非线性导致的涡度输送是形成SSHA偶极子的关键动力机制;该偶极子结构与大洋西北角回流结构的形成动力过程类似。 本文比较了QuikSCAT和NCEP风场在小尺度特征方面的差异。利用约化模式探讨了风场小尺度特征与南海中尺度涡的关系。结果表明与高山地形相关的风应力旋度场可能是冬季在台湾岛西南、吕宋岛西北及吕宋岛西南中尺度涡形成的动力机制。此外,本文还讨论了风场平滑对中尺度涡模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