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作为关节炎的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缓解疼痛成为了治疗关节炎的首要任务。以往的研究证实阿片受体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阿片类药物可在外周病变(包括关节炎)时应用产生镇痛作用,但该类药物的镇痛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鉴于此,本研究综合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等方法,研究了μ型阿片受体(MOR)在关节滑膜组织内的分布,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关节腔内注射小剂量吗啡产生镇痛作用的机制。 1、滑膜内分布的MOR阳性神经纤维的形态学研究 借助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染色技术和免疫电镜染色技术,观察了滑膜内MOR阳性结构的分布。结果表明: (1)在滑膜内,MOR表达于初级传入神经纤维,MOR阳性神经纤维呈肽能神经纤维标记物之一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 (2)MOR在滑膜内主要表达于无髓神经纤维,少量表达于有髓神经纤维。 以上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1)关节滑膜内有MOR阳性神经纤维,它们可能是关节腔内给予吗啡的作用位点;(2)分布滑膜内并表达MOR的神经纤维可能主要来自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它们是把外周痛信息传人脊髓背角的神经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节腔内给予小剂量吗啡对关节炎大鼠滑膜内MOR表达和动物痛行为的影响 借助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关节炎动物模型,结合行为学观察、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了关节炎状态下,关节腔内注射小剂量吗啡对动物痛行为的影响以及MOR在滑膜、背根神经节、脊髓背角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 (1)关节炎动物模型建立后,关节炎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均表现出明显的机械性痛敏,且其运动能力明显降低。 (2)关节炎大鼠关节腔内注射小剂量吗啡可以有效地缓解其机械性痛敏,并改善其运动能力。 (3)关节炎大鼠的滑膜、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中MOR的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具有上述表现的动物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机械性痛敏。 (4)关节炎大鼠关节腔内注射小剂量吗啡后,与关节炎大鼠关节腔内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组相比,滑膜内MOR的表达明显减少。 (5)关节炎大鼠关节腔内注射小剂量吗啡后,与关节炎大鼠关节腔内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组相比,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内MOR的表达明显减少,CGRP的表达也明显降低。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1)关节滑膜内的MOR阳性神经纤维是吗啡的作用位点;(2)关节腔内给予小剂量吗啡能够有效改善炎性痛动物的痛行为表现,发挥镇痛作用;(3)滑膜、脊髓背根节、脊髓背角内MOR的表达及其变化与炎性痛动物的痛行为表现和变化密切相关,说明MOR在炎性痛信息的传递和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论:①关节滑膜内初级传入神经纤维的外周端及其分支表达MOR,MOR主要表达于肽能神经纤维内;②关节炎大鼠的滑膜、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中MOR的表达明显增多;③关节炎大鼠关节腔内注射小剂量吗啡可以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和有效地增强其运动能力;④关节炎大鼠关节腔内注射小剂量吗啡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可能与MOR的表达变化有关。关节腔内注射小剂量吗啡后,关节炎大鼠的滑膜、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中MOR的表达量明显降低,CGRP的表达也大量减少,说明MOR和肽类物质的变化与阿片类药物在外周应用产生镇痛作用的效果具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