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文献的研究出发,根据科技创新的定义,以及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具体分析区域科技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之上,以2002~2008年30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的区域低碳经济水平做出评估,并检验区域低碳经济的空间特性,最后建立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区域科技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结合目前比较全面的观点,对低碳经济进行新的界定,把低碳经济分为经济增长、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科技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科技创新分别通过对经济增长、能耗排放和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最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模型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2002~2008年我国30个区域的低碳经济水平进行了评估,并用因子分析法从科技创新指标中提取出科技水平和科技投入两个因子;然后经过对初期(2002~2004年均值)、末期(2006~2008年均值)和全期(2002~2008年均值)的全域Moran’I检验和局域空间自相关LISA分析,发现低碳经济的空间分布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集群趋势,区域低碳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最后建立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模型。第三,进行实证研究,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别对全期、初期、末期进行研究,并将初期和末期的模型进行对比,得到结论如下:首先,区域低碳经济虽然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从2003年开始就一直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但具体表现为相邻区域之间误差的相关性;其次,由于科技成果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因此所有模型中科技水平因子的系数都不显著,同时GWR模型中一些区域的科技水平因子对低碳经济有负面的影响,经过协调发展,个别地区逐渐调整生产方式,使科技水平对低碳经济的作用变为正向,因此初期和末期相比有阻碍作用的区域有所减少;再次,全期和初期的SLM和SEM模型中,科技投入因子的系数都显著,但末期不显著,同时GWR模型的结果也显示,从初期到末期,由于更多其他因素的冲击,以及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技投入因子对低碳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降低了。最后,针对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促进科技水平提高、转移科技研究重点、调整科技投入结构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