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坂口安吾(1906-1955)是“无赖派”核心作家,在日本近现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25岁首登文坛之后,一生执着于文学创作活动。在多个文学样式中硕果累累,创作出许多名篇佳作,显示出与其他作家和思想家迥然不同的文学特征。在1939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发表的《紫大纳言》就是一篇能够充分展现坂口安吾文学特征的作品。自作品发表以来,广受赞誉,为许多读者所喜爱。就是这样一篇带有童话特征的短篇小说,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性。所以,拙稿选取《紫大纳言》为研究对象,为读者进行解读。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作家与作品、先行研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立场和方法。《紫大纳言》作为坂口安吾前期的重要作品,可谓大放异彩,赢得多方称赞,但关于作品所进行的作品论却尚不充分。本论文选取还未被涉及的“故乡”与“乡愁”的角度,对作品进行阐释和解读。第一章首先概述了坂口安吾文学中的“故乡”概念,明确了“故乡”的独特性,即它并非一个具体的、地理意义上的成长之地,而是一种抽象的、人被“抛开”后所陷入到的“绝对的孤独”的境地。随后,又对这一特殊“故乡”的特征进行了整理,指出“故乡”具有“冰冷”、“悲伤”、“美丽”三大特征。第二章进入文本分析。首先分析了坂口安吾所说的“故乡”与《紫大纳言》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之上,从人物和空间两方面论证了设置在小说中的“故乡”象征物。经过分析发现:天女和“故乡”均具有“冰冷”、“悲伤”、“美丽”三大特征,并且二者在意义上也极为相似,天女俨然是“绝对的孤独”的象征。此外,山中这一空间亦是非常之地,它是一片能够引发坂口安吾“怀乡”之情的旷野,而这片旷野就是坂口安吾朝思暮想的“故乡”。因此得出天女和山中均是“故乡”的形象化象征这一结论。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本章分析了潜藏在作品中的三种“乡愁”。最初,大纳言并不想回到“绝对的孤独”这一“故乡”,而是向往“灵肉合一”的“理想故乡”或是“幻想故乡”。对“灵肉合一”世界的渴望和憧憬构成了大纳言最初的“乡愁”。这种“乡愁”在作品中表现为大纳言对天女的爱欲。但是,“灵肉合一”始终无法实现,这使得大纳言陷入孤独和绝望,为了从悲伤和绝望中逃脱,他终于明白回到“绝对的孤独”才是他的唯一宿命、亦是唯一的救赎之路。于是追寻“灵肉合一”的“乡愁”转变为渴望回归“绝对的孤独”。这构成了大纳言的第二重“乡愁”。在作品中表现为大纳言的“找水”行为和“化水”结局。此外,作品中还包含第三种“乡愁”,即坂口安吾的家国情怀。如果对作品中所描绘的“故乡”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具有浓重的日本战时色彩,于是“故乡”成了“故国”的隐喻,紫大纳言的“化水”结局亦是坂口安吾在预测到日本必将战败后决心与国家共存亡决心的象征。这种对于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构成了文本中的第三种“乡愁”。这三种“乡愁”相互连动,一层比一层更深邃。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结合文学史对“乡愁”的特殊性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在1930年代的日本文坛,谈论“故乡”和抒发“乡愁”已成潮流,在这一大背景下,坂口安吾在《紫大纳言》中所抒发的“乡愁”亦是一种“日本回归”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反映,但是,采用的文学样式却与普通的支持战争的作家迥然相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