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建设是城市土地的主要使用方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适宜的社区建设的模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邻里是个较早的社区概念,国外的90年代后,新城市主义的进入,为邻里模式的社区建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指导,我们批判的吸收其理论,寻找适合于国情的邻里社区建设方式。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和住宅商品化的早期,我们城市社区建设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模式,应该说每一种方式都是对当时当地的居住需求的一种解答,也为我们探讨邻里模式社区建设提供了经验与教训。上海的安亭新镇和北京的建外SOHO是在解决了简单居住需求之后,开始对更高心理需求(诸如:交往、开放、公共)要求下两个典型的社区建设例子,虽然社区处于完全不同的地理位置,但分析得出很多相通之处,可以理解为两者都是基于社区邻里模式原则和要素思考的结果,也为我们都市中心社区和郊区社区提供了两种很好的可供借鉴的模式。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社区有得有失,一方面,是在尝试建立一种新的社区邻里空间,而另一方面,因为其推光重建的模式,所失的是历史的记忆和当地的邻里传统。所以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片断化的邻里生活,因为旧的邻里模式消失了,新的还正在创造——这是一种片段化的理想生活。
要避免这种邻里的片段性,需要我们尊重和保护旧有的社区,而不是在已有城市肌理上大规模重建,也不是简单而轻率的开辟新住宅区,进行圈地建新城。柏林IBA的一些项目带给了我们一种邻里模式的有益思考,同时现今国内外的一些发展趋势证明了其前瞻性——那就是我们应该在对城市密度、建筑特色、街区价值、公共领域、功能配套等一系列向度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在邻里模式原则和要素的指导下,采用“批判的重构”和“谨慎的改造”来建设城市社区,利用好城市现有的多样性,便捷性,形成一种更贴近国情,贴近大众的城市住区。
正文分六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概述了居住社区的发展过程及伴随着发展的邻里思想的各个阶段;第二部分介绍新城市主义影响下的邻里模式社区要素及模式语言;第三部分讨论国内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已有典型社区的经验和教训;第四部分通过两个可供借鉴的社区模式分析看邻里原则要素的运用和其建设方式的片面性缺憾;第五部分探讨一种尊重原有城市肌理和社区历史的城市邻里社区开发模式;第六部分对邻里模式的设计作一个探讨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