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代戏曲论著、选本及剧作前后存在大量的序或跋,这些序跋为我们今人研究明代戏曲美学、戏曲作家作品和戏曲理论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当今学界对于戏曲序跋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序跋文化学、序跋本体和序跋批评体,对戏曲序跋中蕴含的戏曲理论缺少专题研究。本文即从明朝戏曲序跋出发,分析其中的戏曲理论,其中主要包括戏曲本体论、叙事理论、搬演理论和鉴赏批评论四个方面。一、明代戏曲序跋中的戏曲本体论。明朝戏曲序跋作者对戏曲的认识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从先秦“乐论”中为戏曲写作寻找理论依据;一种是在诗学观念影响下的戏曲创作;还有一种体现了作者对于戏曲作为“剧”的属性的认知,注重“剧”属性所蕴含的代言属性及舞台属性。二、明代戏曲序跋中的叙事理论。该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本色当行论、结构论、虚实论以及人物形象塑造论。其中,本色主要指的是戏曲语言风格的问题;当行指的是戏曲音乐方面的问题;明朝戏曲理论中关于结构的理论以及虚实的理论,被戏曲序跋吸收并用于具体的作品批评中;在戏曲理论欠缺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戏曲序跋比戏曲理论先行一步。戏曲序跋借助具体的戏曲作品,提出塑造真实的、符合教化的人物形象以及类型化的人物审美。三、明代戏曲序跋中的搬演理论。该研究主要分为:演员论、表演论和导演论。明代中后期,戏曲序跋中出现了反思演员地位的言论,而对于演员素养这部分内容,戏曲序跋因受篇幅限制较少提及。在表演方面,中国戏曲的表演机制是按照行当划分的,其中包含着对人物主次的安排以及人物美丑的判断,且表演的理想境界追求“神似”,并相对应的提出体悟“真情”的方法训练。在导演方面,强化戏曲教化主题,并从“减头绪”、“调冷热”、“前后照应”、“密针线”等方面做具体调整。四、明朝戏曲序跋中的鉴赏批评论。该研究主要分为:“言情说”、“志奇说”和“风世说”。其中,“言情说”反映了当时剧作家受阳明心学的影响,利用“情”重新解释儒学;“志奇说”是在明朝社会大背景下,形成的“尚奇”的审美趣味在戏曲中的影响;“风世说”则反映了儒家学说对文人的影响,在不能入仕的情况下借助戏曲这一形式劝化民众,实现士人阶层对下层民众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