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朝鲜族艺术史的研究方面,对解放前中国朝鲜族歌谣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学术价值。借助于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解放前中国朝鲜族歌谣真实地反映了朝鲜族从移民到定居的历史进程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此类歌谣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朝鲜族的社会教育背景、文化运动情况以及对近代音乐的接受及其普及密不可分。解放前中国朝鲜族歌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1910-1931),发展期(1931-1945)和转型期(1945-1949)。在形成期,中国朝鲜族传承和发展了朝鲜的传统民谣,同时还创作和普及了包括唱歌、校歌、独立军歌等在内的各种曲目;这些歌谣中有不少作品是由教育者或独立运动家们创作,反映了中国朝鲜族在移民和定居过程中经受的磨难、民族启蒙意识与抗日斗争意识。发展期的中国朝鲜族歌谣在抗日歌谣、义勇军歌谣、光复军歌谣、大众歌谣等领域得到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歌谣主要反映了民众抗日的强烈意志和必胜信念;大多由具备艺术技能的抗日战士们谱写创作。在转型期则涌现出了大批大众歌谣,也出现了不少朝鲜义勇军各支队宣传队创作的歌曲。这一时期的歌谣大都是由艺术家或受过专业艺术训练的军人所创作,热情歌颂了解放后朝鲜族的本土意识,展望了抗战胜利后的新生活,同时颂扬了参加中国解放战争的朝鲜族斗士们的革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中国朝鲜族歌谣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继承了朝鲜民族传统歌谣的特色,还通过与其他民族歌谣的对话,创造性地接受了其艺术精华,成功再现了移居中国后的朝鲜民族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中国朝鲜族歌谣反映了近代意识、阶级意识和本土意识。其近代意识表现为民族启蒙意识和对文明的追求,对民族历史的肯定与赞美,以及对民族自强精神的积极拥护。中国朝鲜族歌谣的阶级意识则体现在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批判,对无产阶级解放的渴望,以及对抗日斗争胜利的信念。中国朝鲜族歌谣的本土意识主要表现在对故乡认识的转变,对中国革命的肯定以及对新的社会制度的赞扬等方面。中国朝鲜族歌谣的歌词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也显现了艺术形式方面的不断创新,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首先,它在韵律的构成上具有多样性,音数律方面在继承了传统的4.4调、3.4调的基础上,还创作出了7.5调及其变形,为歌谣的近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歌词大都选用了民族固有语,故能保持歌谣的民族性;同时,为了与时俱进,适应新文化,歌词也选用了不少革命性的言语。可见,中国朝鲜族歌谣的歌词语言具有混杂性特征,显现了中国朝鲜族积极融入社会主流文化的文化意识。此外,歌词表现出了其传统特色,在构成上多采用对句对称结构,恰当地使用助兴句和副句。中国朝鲜族歌谣音乐形式以旋律、调式、拍子、音律和长短为特征。其中,旋律音调特征为普及歌唱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在进一步发展传统民谣的旋律音调的基础上,中国朝鲜族歌谣创造出了新的民族旋律,使其更加贴近时代需求,从而实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此外,中国朝鲜族歌谣积极吸收了外来的旋律音调要素,从而实现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统一。具体而言,它不仅吸收了日本的“四七拔音阶”,西方的旋律、音调,还吸收了中国的汉族、满族及其他民族民谣的旋律音调特点,这些都是中国朝鲜族为歌谣的近代转型做出的艺术实践。就调式而言,朝鲜族歌谣中大调式占绝大多数,当然也有一些小调式。在继承传统民谣的节拍的同时,中国朝鲜族接受了近代的节拍形式,其歌谣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简而言之,他们通过吸收符合当时民众审美情感的节拍形式,创作出了通俗鲜明的节拍,继而结合传统的韵律形式,创新单纯的三拍形式,最终确立了其音乐的特性。在保持民谣旋律所具有的节奏特性的基础上,中国朝鲜族歌谣积极地吸收各种音乐节奏的精华,尤其是外国音乐节奏,强化了其明快、积极的进行曲特性。这一特点体现于抗日歌谣、独立军歌谣、光复军歌谣、义勇军歌谣等歌谣中。中国朝鲜族歌谣的长短形态多数为快速、轻快、有力的变形长短形态,几乎看不到传统民谣中的慢速的长短。中国朝鲜族歌谣以歌词与乐曲的呼应为主要特色,其中包括歌词与乐曲的情感呼应、结构性呼应、语法性呼应等。这一特点在加强歌谣的民族特性和确保艺术性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之,中国朝鲜族歌谣以其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在中国朝鲜族的音乐史乃至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