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是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降低建筑领域能耗的重要举措之一。由政府补贴主导的改造资金筹措方式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此项工作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清洁发展机制等市场化机制在此项工作中的有效应用逐渐成为政府及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内容。改造实施前对采暖节能量进行预评估是市场化机制应用的基础性工作。本课题来源于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能效提升工程规划目标及技术路线研究”项目。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首先,针对常规回归方法在填补较大量缺失数据时精度不高且输入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基于简单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学方法,构建了改进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于填补耗热量缺失数据。通过构建2组对照模型,以两栋居住建筑作为案例对改进模型的精度进行分析。其次,对测试年度和典型气象年气象参数进行对比,对测试年度气象条件的一般性进行分析。基于抽样选取的居住建筑室内温度数据样本,对节能改造前后及采暖期不同阶段的建筑室内温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住建筑室内平均干球温度改造前为20.1℃,改造后为22℃,均高于一般使用的18℃。故在节能量分析时需采用实测值。对严寒期至末寒期居住建筑室内干球温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建筑耗热量分析时,室内平均温度不需要根据不同的采暖阶段进行差异化设定。对抽样建筑采暖季耗热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内扰和外扰影响,在相同气象条件下,不同建筑采暖耗热量差距较大,改造工作开展前应对居住建筑改造后的采暖耗热量水平进行有效的预评估。再次,基于数量化理论I对影响居住建筑热工性能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筛选,作为样本建筑分类变量,并提出将采暖季不同时期耗热量比例值纳入分类变量体系。对100栋居住建筑样本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将改造后的居住建筑分为三类,并对分类结果合理性和三类建筑日平均耗热量水平进行对比。采用Fisher判别法构建居住建筑分类的判别模型,并对判别模型进行优化。以实测换热站案例为依据,对构建的判别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最后,在聚类模型和判别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采暖节能量预评估模型,并提出模型的修正方法。此外,对该模型的应用领域和使用步骤进行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