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台湾郑骞著《后山年谱》为依托,以陈师道交游与诗歌创作为主线,试图展现陈师道交游和创作的关系,探索陈师道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陈师道的交游关系是以儒学为其背景,以苏轼为文学创作的中心,又因为新旧两党的政治之事而紧密裹结在一起而成的。这样的一种关系,既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陈师道的儒者身份,又有助于我们对其生平遭遇,以及这些经历对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作出更为准确和深入的分析。
除了苏轼,黄庭坚外,我们在《宋元学案》中还找到了二十六人曾出现于陈师道诗中,分别是江端礼、晁补之、张耒、邢居实、曾肇、秦观、杜纯、苏迨、李格非、林希、李鹰、晁说之、黄隐、张舜民、刘羲仲、吕希哲、吕惠卿、王安团、李昭玘、饶节、王回、王巩、傅肖俞、邢恕、贾易、朱服。另外,《学案》中还有周浩、姜潜、鲜于恍三人与陈师道有关,虽然不见于其诗中。文章着重论述陈师道与宋代两位文坛巨擘苏轼、黄庭坚的交往,其余略有论及,不做详细考证。
同类相聚,生气相引。陈的诗歌创作,与这些或出于同门、或宦于一乡的朋友之间的往遣之作,占了陈师道诗歌的绝大多数。任渊《后山诗注》收诗四百六十首,考其诗题,为次韵者三十首,“和”、“答”者五十二首,“寄”、“赠”者五十三首,“送”、“别”者五十八首,另“酬”、“谢”、“怀”诸题及题目无涉,但实际内容与友人相关者又有三十七首,共二百三十首。这其中属家族内部成员的有十一首,剩下全为师友、同僚间的来往诗作。陈师道在交往唱和中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苏、黄的独特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