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南部常绿阔叶林碳储量特点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a3635468456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碳循环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森林碳循环对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有调节区域生态环境的功能,而且在全球碳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选择皖南山区,利用样地调查法,对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及其生物量碳储量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研究区各样地树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43、0.59;丰富度的均值为10.5,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是由林分密度、丰富度等因素共同决定。安徽南部常绿阔叶林以甜槠、苦槠和青冈栎为优势树种,林分直径结构呈倒“J”型分布,研究范围内乔木层树种平均胸径为15.1 cm,平均树高为11.4 m,密度为1440株/hm2。  (2)结合相关的生物量模型计算出,不同森林类型下植被生物量变化范围为86.52-412.82 t/hm2,平均生物量大小为183.43 t/hm2,利用生物量与碳储量之间的转换因子,估算出相应森林类型下的植被碳储量大小范围为38.66-198.15 t/hm2,平均碳储量大小为88.05 t/hm2,优势树种碳储量占林分总碳储量的84.63%。不同年龄林分,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不同。在20到60年龄林分中,随着年龄的增大,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都随之增大,当年龄超过60时,林分生物量和碳储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  (3)研究范围内,0-10 cm土层土壤含碳量范围为25.40-57.14 g/kg,碳密度范围为14.92-60.23 t/hm2,;在10-20 cm土层中,土壤含碳量最大值为36.81 g/kg,最小值为13.48 g/kg,土壤碳密度变化范围为14.92-43.53 t/hm2;20-30 cm土层中,土壤含碳量变化范围为3.76-15.35 g/kg,土壤碳密度最大值为20.43 t/hm2,最小值为4.63 t/hm2。土壤容重与碳储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随着土壤容重的变化,土壤有机碳含量也在随之变化,但并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关系(P>0.05)。不同年龄林分,土壤含碳量和碳储量各不相同。土壤含碳量和碳储量随之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4)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树种多样性指数与生物量碳储量和总碳储量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树种均匀度指数与生物量碳储量在0.05水平上不显著,而与总碳储量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性分析得出,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与碳储量的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62,表明随着平均胸径和树高的增加,碳储量大小也随之增加。林分密度与植被碳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为-0.64,表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植被碳储量在随之减小。林分平均树高和胸径、林分密度都对植被碳储量有一定的影响。
其他文献
重金属镉是一种环境污染物,其生物毒性极强,不仅破坏土壤生态环境,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并且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因此探究植物对镉胁迫的响应及土壤镉污染的生态修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磁化水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磁技术,兼具经济与生态效益,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改善退化土壤生态环境方面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欧美杨‘I-107’当年扦插苗为试材,研究了磁化水灌溉对镉污染土壤杨树生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