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性作为游戏活动以及人的一种个性特征,体现在身体自发性、认知自发性、社会自发性、明显愉悦感和幽默感等方面,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是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前期是为幼儿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基础的最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以及重视学前期幼儿的游戏性表现。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教学活动还是区域活动,幼儿的游戏性表现都随处可见。而相比幼儿园其它两种活动形式,区域活动更深得幼儿的喜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游戏性表现也更加丰富。那么,当教师以不同方式介入幼儿活动中,指导幼儿区域活动后,幼儿的游戏性表现还会与之前一样吗?幼儿的游戏性表现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研究者选择了沈阳市某幼儿园的小、中、大三个年龄班90名幼儿以及6名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区域活动为活动背景,在借鉴巴尼特的儿童游戏性量表对游戏性的操作定义,以及自制的区域活动教师指导观察表,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师不同指导方式下区域活动中幼儿游戏性的具体表现。通过对搜集到的121个案例中幼儿与教师表现的分析,再结合与教师的访谈,本研究得出了教师不同指导方式下区域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变化的特征:第一,在垂直式指导下,幼儿在身体自发性方面由活泼好动变得安静下来;原本明显愉悦性方面的行为表现逐渐消失;在社会自发性方面幼儿遵从教师命令进行合作分享,表现比较被动;在认知自发性方面幼儿缺乏创造性的行为表现。第二,在交叉式指导下,幼儿在明显愉悦性方面表现出了情绪逐渐高涨和情绪逐渐低落两种趋势;幼儿在身体自发性方面表现的十分活泼,离座时行为活跃,在座位上时动作协调;在认知自发性方面表现出了丰富的创造力;在社会自发性方面表现的十分友善,且合作分享行为出现频繁。第三,在平行式指导下,幼儿在认知自发性方面多表现在不停地变化原有动作;在身体自发性方面由停滞不前转为对教师行为动作的模仿,且动作比较协调;在社会自发性和明显愉悦性方面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最后,本研究从“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出发,为丰富和保证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游戏性体验,提出了发挥教师有效指导作用的六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