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诗歌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l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隐是晚唐很有特色的一位诗人,因为屡试不第,遂改名为“隐”,坎坷的遭遇、傲直的人格使他一触即发,尤以讽刺诗为人称道。今存诗集《甲乙集》十卷并补遗一卷,共四百九十七首,其中近体诗有四百五十多首,尤以七言律诗最多,占其诗歌总数的一半以上。本文以罗隐诗歌为研究对象,试图在晚唐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探讨罗隐诗歌的总体风貌及其成因。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简述罗隐的生平和思想。罗隐参加科举考试十多次,累举不第,久困科场,五十五岁东归入钱缪幕后才结束了漂泊的生活。他早年信奉儒学排斥道家,随着一次次落第的打击和入幕后生活的安逸,对道家的态度由排斥渐渐转化为亲近。罗隐极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然而他孤高自傲、不肯屈已从人,以至于应举十多次却始终不得中。欲仕不第,愤懑之余,便向往归隐,但是内心深处浓重的进士情结令他欲隐不罢。有才不得施展,于是罗隐把心中的不平发之为诗文,对唐末政治的黑暗腐朽极尽讽刺;可是当农民起义将要推翻唐王朝时,他却表现出深深的眷恋之意,还把起义的农民称为盗寇。坎坷的经历和矛盾的思想反映到诗歌中表现出罗隐强烈的功名意识和对现实的广泛关注。 第二章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分析罗隐诗歌的题材、意象、用事和语言。首先分析了罗隐最具代表性的四类诗:他的寄赠诗表现出对求仕的执著;下第诗反映了由苦闷到愤激的情感历程;咏史诗显示了警拔超俗的思想;咏物诗借物言志泄不平之气。强烈的入世思想使罗隐诗歌具有现实意义,不遇之悲投射到诗中便形成了悲苦激越的基调。诗中诸多表示仕、隐的意象反映了罗隐累举不第的苦闷与彷徨;自诩为祢衡、阮籍等狂士折射出他狂狷傲世的性格,正是这样的性格促成了他闻名于世的讽刺诗;通俗而富有哲思的语言和议论的笔法体现了唐诗向宋诗过渡的典型特点。 第三章重点论述罗隐的讽刺诗。首先追溯了讽刺诗的渊源及唐代讽刺诗的演进;接着分析其讽刺诗的思想内容——刺科场腐败、讥统治者荒淫奢侈、讽世风浇薄;然后通过与白居易讽谕诗的比较,突出罗隐的讽刺诗涉及面广、讽刺手法多样、讽刺力度强的特点。上至君王将相,下至投机钻营者,大到科场取士,小到世态人情,罗隐的讽刺诗无所不涉;或运用议论尖刻直刺,或讽兼比兴迂回曲折,于嬉笑怒骂间刺世嫉邪,锋芒毕露。最后指出晚唐科场黑暗和狂傲的性格是其讽刺诗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主要考察罗隐的七言律诗。其七律的主题分别是写时政、抒友情、登临咏怀和酬赠,表现出雄健沉郁之气。格律上,用律工稳,多拗救;对偶流畅;用韵严格表现出峭直的艺术风格。 总之,罗隐的诗由个人的不幸遭遇所引发,抒写了他苦闷怅惘、愤激不平的情怀,形成了悲苦激越的基调,同时受他狂傲人格的影响,在晚唐诗苑中显出一份别有的雄健与沉郁,尤其是他的讽刺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俗又富有哲思的语言和议论的笔法体现了唐诗向宋诗过渡的典型特点。
其他文献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多边贸易体制盛行,而自由贸易区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多边承诺基础上,进一步相互开放市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一种合作形式,具有比多边贸易体制更高的开发水平。近20年,全球大量自由贸易区涌现,自由贸易区(FTA)已经成为大国开展战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而本文主要针对中国与两个南美国家智利、秘鲁的自贸区贸易效应作评估和比较。  本文首先对中国自由贸易
学位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使得人民币国际化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动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不仅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外汇储备和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份额有所增加,而且我国与沿线国家间的货币合作也得到了加深,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关于实现货币国际化的途径,国际社会普遍认可货币替代模式与货币合作模式,前者是依靠本国自身的经济实力取代其他国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合作对话越来越多,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相关的话题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基于此背景之下的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之间存在一个结合点,即生态倾销。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间交流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提升东道国环境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环境质量以及东道国生态倾销程度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成为国
监察体制改革后,对涉嫌职务犯罪的监察调查程序实质上替代了以往由检察机关实施的职务犯罪侦查程序。职务犯罪调查的体制变革带来了程序衔接的重大课题。相较于其他诉讼的程序而言,监察程序中增添了初核阶段。但初核阶段的的监察证据的性质和内容,与《监察法》在调查程序中收集证据的性质和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初核阶段的监察证据的证据效力如何,就存在一定的争议。依照《监察法》第33条规定,监察机关依照本法规定收集的
学位
“市场化破产”是当下的热词。然而破产法本身即市场退出(再生)法,“市场化”是其应有之义,缘何在施行近30年后再提“市场化”,令人深思。从“政策性破产”时期的《企业破产法(试行)》到“市场化破产”时期的《企业破产法》,我国破产制度变迁折射出国家建构型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渐进式变法”的鲜明特色;也由此导致国家法治的有限理性和社会法治的严重缺位,我国“市场化破产”实践遭遇困境。  围绕“权力控制—权利保障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和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影响和里程碑意义。随着改革开放道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越来越充分的显示出来。  本文主要围绕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叙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缘由、发展过程、方式、主要内容及起到的作用5个方面展开。  中国共产党是塑造十一届三中全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它既表现为个体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道德行为,又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公民道德规范要求。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友善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心理矛盾的消解和不良社会风气的改善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承担着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历史重任,他们的友善品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整体道德风貌。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友善品质,既是培养“可爱、可信、可
学位
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目前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特别是需要异化和合理需要思想为指导,对现实生活中人的需要进行思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处在庞大的商品堆积的世界,在享受丰盛物质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需要的“虚假化”“病态化”和“符号化”等异化现象。需要异化使需要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对立,丧失了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全面性,阻碍了人的发展。应扬弃需要异化使人的需要转向合理需要,合理需要
学位
印证规则作为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规则之一,它主要体现在对于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审查判断中。[1]从我国刑事司法证明的实务经验或者业务规则来看,印证,也就是所谓的证据与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作为一种查证证据真伪及事实真伪的基本证明方法,已经贯穿于公检法实务之全部业务过程,成为公安侦查、检察起诉、法官认证之基本依赖路径。由此出发,有学者将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如此之相互印证之事实认定方法或者案件事实之证明模
学位
沈复的《浮生六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六记,其实只存四记。文本以回忆的笔法,追述了作者“乐”、“趣”、“愁”、“快”的生活,蕴涵着许多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新特点。对之的发掘和阐释,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此类“回忆性”作品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们反思现代性的家庭婚姻关系提供一种本土资源。关于它的研究,目前尚不充分和完全,正是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全面梳理前人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浮生六记》作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