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和意义:大肠癌是指大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是世界上第三位最常见的肿瘤。结肠上皮细胞从异常增生经腺瘤阶段发展到癌变平均需10年时间,从可辨认的腺瘤发展为侵袭性癌需5年,这为早期筛查及预防提供了充分时间。在早期阶段大肠癌是最容易治疗的,但大肠癌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大约只有40%的患者在肿瘤局限期被检测出来,待出现症状大多已是中晚期。如能发现癌前病变(如腺瘤),通过及时的内镜下电凝切除即可阻止癌变的发生,大肠癌在早期临床阶段(如Ⅰ和Ⅱ期)被发现,肿瘤尚局限在肠壁中,外科手术治愈率分别为90%和75%,而进展型大肠癌预后则较差,有远处转移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只有5%。通过检测和清除可能发展成为大肠癌的病变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及提高初级预防,并且早期发现大肠癌将会增加存活率。因此,对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是防治大肠癌的关键。通过改变大规模人群的生活方式来减少大肠癌的发生率是难以实现的,而筛查可使大肠癌死亡率适度下降,并通过检测和去除大肠腺瘤(较少侵袭性的手术早期处理或内镜切除)而有可能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现在大多数早期检测技术如大便潜血试验、气钡灌肠及电子纤维肠镜分别存在精确性低、费用高、侵袭性大、病人依从性不强甚至发生肠出血穿孔严重并发症等缺点,因而这些方法还不适合于筛查。因此,探索一种安全可靠、特异性强、能早期有效筛查大肠癌的方法成为医学界噬待解决的问题。肿瘤抑制基因CpG岛的超甲基化是大肠肿瘤发生的最常见的分子改变,许多基因的超甲基化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由于甲基化改变往往发生在肿瘤变化的早期,易于在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到。DNA甲基化状态改变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临床诊断,其特点和操作优于突变的检测。因而,DNA甲基化检测已成为探讨早期筛查大肠癌新的研究热点,它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分期、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甚至可用于大批人群的筛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大肠癌组织中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2(SFRP2)基因启动子发生频繁的超甲基化而导致基因沉默,是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早期频繁事件。本研究通过检测大肠癌和大肠良性疾病患者粪便中SFRP2基因的甲基化状况,探讨粪便中SFRP2基因超甲基化作为大肠癌筛选标志物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技术分析69例大肠癌、34例腺瘤和26例增生性息肉患者的瘤组织和粪便中SFRP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30例内镜下正常的健康者作为对照。其中大肠癌患者的粪便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9日收集。同时,我们分析了SFRP2基因甲基化与肿瘤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SFRP2基因在91.3%(63/69)的大肠癌组织、79.4%(27/34)的腺瘤组织和53.8%(14/26)的增生性息肉组织中发生超甲基化,并在同一患者所对应的粪便中有87.0%(60/69)、61.8%(21/34)和42.3%(11/26)发生超甲基化。在正常对照的结肠粘膜组织中没有检测到SFRP2基因甲基化,但在粪便中有2例发生了SFRP2基因超甲基化。在大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第9天的粪便中SFRP2基因超甲基化有显著差异(P<0.001)。此外,SFRP2超甲基化与肿瘤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分期、位置及病理分级等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粪便中SFRP2基因超甲基化是大肠癌的一种新的分子标记物,对于非侵袭性检测大肠癌及大肠良性病变具有高度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