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e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对亲身经历或目睹的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剧烈反应。人们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识已有100余年历史,曾被冠名为“炮弹休克”、“战争神经症”等。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中首次定义PTSD,并描述了其重新体验创伤、回避、过度警觉等三组主要症状。重新体验创伤症状包括梦魇、闪回记忆、创伤幻觉重现;回避症状包括故意遗忘、不愿谈论或回想;过度警觉症状包括严重的惊恐反应、睡眠障碍、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目前研究PTSD最多的是采用脑功能成像技术,主要用PET和fMRI。有的研究认为PTSD患者的海马体积变小,且与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而有的认为PTSD患者海马体积没有变化。还有的研究发现PTSD患者晚期左侧杏仁核变小但活动增强,而早期右侧杏仁核反应降低。PTSD患者的前额叶体积似乎更小,在相关的认知任务试验中反应低下。谷氨酸受体家族分为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两大类。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根据选择性激动剂的不同又可分为NMDA受体、AMPA受体和KA受体。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介导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突触传递。NMDA受体是由NR1、NR2或NR3亚单位组成的异聚体分子。已知NR1亚单位是NMDA受体的必需组分,不同的NR2亚单位与NR1装配形成了具有不同通道特征的NMDA受体亚型。NMDA受体是一类电压依赖的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通道开放不仅需要谷氨酸和甘氨酸的共同结合,还需解除Mg2+对通道阻滞作用。AMPA受体主要是由GluR1、GluR2、GluR3和GluR4四种亚单位组成,目前认为AMPA受体是由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既可以形成同聚体也可以形成异聚体。AMPA受体主要介导了中枢神经系统快速的兴奋性突触传递。AMPA受体激活引起细胞膜部分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一定程度时解除Mg2+对NMDA受体通道的阻滞作用。研究表明,NMDA受体通道的激活有助于AMPA受体插入到树突棘的膜表面,从而使突触传递效能明显增强。目前没有治疗PTSD的特效药,仅限于用其他精神疾病的药物来替代治疗。先前的药理学研究表明阻断AMPA受体可以缓解PTSD的症状,但是具体哪个或者哪几个脑区参与其中,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根据功能影像学研究,PTSD患者可能存在杏仁核、海马、前额叶皮层几个脑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已知谷氨酸受体在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PTSD与恐惧记忆密切相关。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研究PTSD大鼠模型谷氨酸受体在海马、前额叶皮层、杏仁核这三个脑区的表达变化,来探究PTSD敏感化症状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PTSD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能完全模拟人类PTSD疾病的动物模型,只能模拟PTSD的某个症状。我们根据Rau V,DeCola JP的研究建立了PTSD大鼠模型(该模型能有效模拟PTSD重要特征之一—敏感化);将大鼠断颈处死,立即取脑,在冰上分离出海马、前额叶皮层、杏仁核;根据经典的方法提取脑组织总蛋白和膜蛋白;免疫印迹反应检测NR1、GluR1的含量。我们发现:(1)在海马部位,PTSD组膜蛋白GluR1含量显著升高,且维持在高水平。提示PTSD可能影响了海马的突触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了行为敏感化。(2)在前额叶皮,PTSD组和Control组神经元细胞膜表面AMPA受体和NMDA受体含量均显著低于Naive组,这个结果提示应激可能引起前额叶皮层的活动降低,与影象学的结果一致。(3)在杏仁核,PTSD组NR1含量较Control组升高,PTSD组总蛋白中NR1的增加可能与其恐惧记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