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快速城市化和经济改革的背景下,基层社会中阶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中出现越来越多失去工作、难以维持生计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1990年以来城市居住空间逐步私有化以后,业主群体成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新的社会力量。而与此同时国家原先赖以整合城市基层社会的“单位制”模式的控制功能却在逐步弱化,这就意味着部分社会整合机制的失效。市场改革所带来的“自由的行动资源”和“自由的行动空间”使得国家很难寻找到一个利益载体回复到过去那种可操控的均衡社会。因此,国家将城市管理的重心从单位向社区转移,对原来社区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造,适时地推出居民委员会民主选举制度以及社工制度,并提出社区建设的口号。
本文以上海市HY街道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居民区,通过发生在这两个居民区内部,居民与居委会之间、业委会与居委会之间,以及居委会内部发生的各种事件,并借用新制度主义组织研究的理论,对居委会改革后出现的外形与实践不一的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政府动员下产生的一系列民主改革给社区内的权力结构带来的变化。
经历了二十多年经济发展后的中国逐步转变成为一个后总体性社会,虽然国家控制力下降,社会政策有所放松,但国家的意志却仍然能够通过对社会组织机构的改造得到贯彻和执行,而且作为国家在基层管理的代理者,他们对于基层的管理也更加巧妙。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对相关研究的回顾,特别是确立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研究对象HY街道的介绍,根据笔者在调查过程中收集的资料,描述出调查对象的整体概貌。
第三部分是对国内居委会历史发展和制度调整的回顾,通过对相关文献与资料的梳理,大致了解居委会发展的脉络,这样能够对90年代以来居委会发生的各种改革有更好的理解。
第四部分是对居委会“形同质异”表现的描述,笔者着重通过居委会经费来源、居委会人员构成的安排以及居委会中民主制度安排的矛盾,从理论上说明改革后居委会存在的外形与实践不一的情况。
第五部分是居委会变革后的具体运作,通过个案居民区中发生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从经验层面来展现这种运作中的不一致。
最后一部分是对本研究的讨论以及对组织理论在本文中的适用性不足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