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NA-seq的扁穗雀麦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和EST-SSR标记开发应用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雀麦属(Bromus L.)属于禾本科(Gramineae)雀麦族(Bromeae),包含约150个物种,其中农用物种十余个。该属在分类学上颇受争议,尤其是扁穗组。扁穗雀麦(Bromus catharticus Vahl.)为雀麦属扁穗组中重要的冷季型一年生或越年生优质禾草,但由于缺乏基因数据导致其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滞后不前。因此,开发扁穗雀麦基因资源,挖掘其优异性状相关基因可以打破瓶颈,从而加快扁穗雀麦的育种进程。论文首次对扁穗雀麦组织器官发育,群体结构以及性状关联位点进行初步探索,利用高通量测序进行大规模转录组数据开发,对组织发育相关基因和代谢通路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基于大规模转录本开发扁穗雀麦EST-SSR分子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最后结合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为雀麦属植物分子育种提供依据。1、转录组测序、组装和注释利用扁穗雀麦新品系的11个组织样本:浸泡24h的种子、萌发5d的种苗、萌发21d的幼苗、开花后8d和20d的种子、分蘖期的叶片、开花后8d的旗叶和倒二叶、分蘖期的茎秆、开花后8d和20d的茎秆进行转录组测序。平均检测到48945309 Raw reads,最终组装得到257773个Unigene,平均长度达到1129bp,其中193082(74.9%)个基因在至少一个生物信息数据库中匹配并注释。GO数据库中注释结果显示121098个Unigene被注释到56个GO class中,其中生物过程25个,细胞组成21个,分子功能10个。COG数据库显示160662个Unigene中44775个能很好的比对到NR数据库中并被分为25类。KEGG富集显示257773个Unigene中60321个基因根据它们涉及到的通路被分为5类,分别为新成代谢(28653),细胞过程(2999),生物系统(2131),遗传信息处理(15144)和环境信息处理(1896)。2、发育相关基因分析对扁穗雀麦种子灌浆与萌发,旗叶和倒二叶发育,茎秆发育等过程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发现,在种子灌浆(8-20 DAP)过程中有1316个上调,673个下调;在种子萌发(1-5 d)过程中有2463个上调,2173个下调,两个过程中有609个差异表达的基因相同,而且大多数上调和下调趋势恰好相反。叶片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基因相对较少,与分蘖期叶片相比,灌浆期旗叶中有209个基因上调,446个基因下调;倒二叶中有377个基因上调,561个基因进行了下调。434个基因在两种叶片的发育中均起作用。茎秆的变化过程较为复杂,8 DAP的茎秆与分蘖期的茎秆相比有1989个基因上调,3323个基因下调;20 DAP的茎秆与8 DAP的茎秆相比有3025个基因上调,1804个基因下调。746个基因在分蘖至灌浆后期对茎秆生长发育均起作用。进一步探索各组织变化中差异表达基因所富集的代谢通路,发现这些基因与其对应组织的生长发育和生物功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3、EST-SSR标记开发及多样性研究本研究共开发出37288个SSR标记并设计引物,占比最多的依次为三碱基,单碱基和二碱基重复类型。从设计好的EST-SSR引物中随机选择合成420对,对40份扁穗雀麦材料进行扩增,最终52对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将其应用于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40份扁穗雀麦平均遗传距离为0.298,处于中偏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和基于混合模型的STRUCTURE分析均将供试种质分为6类。多样性分析和AMOVA分析显示,地理来源为南美洲的材料与野生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此外,基于育种状态和地理来源分组类群内部变异均高于类群间(Fst分别为0.021和0.112),而基于STRUCTURE的亚群间变异高于亚群内(Fst=0.593)。对以上40分材料进行了表型评价,其平均欧氏距离为25.92,UPGMA聚类和PCA分析将所有材料分为了4类,各类组具有明显特征。结合表型和分子研究结果发现,遗传距离和表型距离之间的相关性达到0.677(P<0.001),而且标记和形态数据均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标记性状关联分析为挖掘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变异位点,对农艺性状与分子标记进行LD分析和关联分析,发现152个EST-SSR标记间存在连锁不平衡,以40份扁穗雀麦的群体结构分析6个亚群的Q值作为协变量,累计发现108个标记位点与性状关联,一些标记同时与一个或多个性状关联,绝大部分性状与多个位点关联。
其他文献
濒危植物珙桐是国家Ⅰ级保护植物,也是重要园林观赏树木资源,叶是珙桐的光合作用器官,对生境变化反应较为敏感。因此,从较大尺度水平上对珙桐叶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研究,探究环境因子对珙桐叶表型性状的影响,可为珙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四川省珙桐18个天然种群为对象,测定了叶长、叶宽、叶鲜重等12个指标,利用巢式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分析了叶表型性状多样性,并运用隶属函数和最大熵模型分
学位
本研究通过生长试验和脂多糖攻毒试验,探索色氨酸对杂交江鲿生产性能、骨骼肌生长、消化吸收与肠道健康的影响。选择21.8±0.1g的杂交江鲿864尾,随机分成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48尾鱼。分别投喂色氨酸水平为2.6、3.1、3.7、4.2、4.7和5.6 g/kg的日粮8周,考察色氨酸对杂交江鲿生产性能、骨骼肌生长和消化吸收能力的影响;生长试验结束后,进行为期48h的LPS攻毒试验,
学位
本研究利用RACE扩增技术克隆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的可溶性焦磷酸酶基因(TrPPA)和质子焦磷酸酶基因(TrVP1)全长,应用NCBI、ExPASy、SOPMA和SWISS-MODEL等在线软件分析两基因的生物学信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qRT-PCR)分析它们在干旱、盐、高温、低温和重金属胁迫下以及受ABA、IAA和Spm激素与Ca2+、NO和H2O2信号诱导的表达模式
学位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近红鲌属(Ancherythroculter),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本文对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采集自长江干流合江段(HJ)、长江一级支流龙溪河(LOR)和沱江一级支流濑溪河(LAR)的黑尾近红鲌野生样本的形态特征和遗传结构等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黑
学位
2016-2017年,在红原县二龙场试验田对“阿坝”硬秆仲彬草种子生产技术进行了两个年度的研究,主要探究N肥和收获时间对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从而确定硬秆仲彬草本地化种子生产时的最佳N肥和收获时期,通过此研究为禾本科牧草种子理论研究和实践生产奠定基础。氮肥能提高硬秆仲彬草种子的产量因子,并提高其种子产量。随施N量逐渐增大,种子产量逐渐增加,在N6处理达到峰值,随后呈现小幅降低趋势。施N处理下,硬秆
学位
高迁移率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和蛋白,已有研究表明其能参与鱼类病原胁迫后的免疫应答,然而冷水性鱼类上未见相关研究报道。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是长江上游特有的亚冷水性鱼类,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环境的恶化,各类疾病随之而来,因此齐口裂腹鱼病原胁迫后的免疫应答机制亟待研究。为探讨齐口裂腹鱼HMGB1(S
学位
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是国内外广泛栽培的优良多年生豆科牧草,干旱、高温等胁迫都会对其造成过氧化损伤,限制其正常生长发育。TrFQR1属于依赖FMN的醌还原酶超家族,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对醌具有解毒作用,能响应氧化应激,减轻氧化损伤。本研究采用RACE和RT-PCR方法,克隆获得“拉丁诺”白三叶中以FMN为辅基且依赖于NADPH的醌氧化还原酶家族蛋白基因TrFQR1全长,并
学位
麝香,作为一种古老的香料,其价值甚至堪比黄金。很久以前就被用来制作高级香水,而这种珍贵物质来源于香腺的分泌。然而这种分泌物主要是受动物自身生理状态,性别,品种的影响。目前有关麝香鼠香腺微生物与泌香关系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此,本试验以麝香鼠为试验动物,提取香液与粪便总DNA,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测序,旨在研究不同部位样品菌群结构的差异,以及不同泌香阶段香液和粪便微生物的结构组成,探讨泌香与微生物的关
学位
我国整体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农村是老龄化问题的难点和中心,在家庭养老遭遇各种挑战之时,新农保等社会养老成为当下的焦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出台以来发展迅速,如今已步入统筹城乡的新阶段,其不仅要实现“老有所养”的政策目标还承担着缓解农村家庭老年贫困的重任。截止到目前新农保制度已经实施了8年,政府和学术界开始关注其政策效果,但是现阶段对新农保政策效果研究不多并且研究结论差异较大,专门从家庭代际转移角
学位
水稻穗顶退化是制约水稻产量的一大因素,近年来,关于水稻穗顶退化的突变体多有研究,部分QTL位点及相关基因的克隆已相继被报道,但目前关于穗顶退化的调控网络尚未形成,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研究。本研究中,将宜香1B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得到两份稳定遗传的穗顶退化突变体材料paa934和paa1331,对突变体进行了表型及农艺性状调查,细胞组织学观察,遗传分析,图位克隆等研究。结果如下:1.突变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