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测量小儿肠缺血时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肝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D-乳酸盐(D-LA)、肌酸激酶(CK)的含量,探讨以上指标在小儿肠缺血各时期水平的变化,以评价其对小儿肠缺血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取机械性肠梗阻患儿46例,分为实验组1(肠坏死手术切除肠管组)11例、实验组2(手术未切除肠管组)23例、实验组3(未手术组)12例,取阑尾炎患儿10例作为实验组4,对照组为正常儿童10例。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实验组患儿分别于入院时、术后(有效治疗)第1天、术后(有效治疗)第3天采外周静脉血3次,分别检测血标本中I-FABP、L-FABP、D-LA、CK水平。结果:1.所有肠梗阻组入院时IFABP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以肠坏死组升高最明显,且与病变肠管程度呈正相关(r=0.894,P<0.001);术后(有效治疗)第1日所有肠梗阻组IFABP达到对照组水平;术后(有效治疗)第3日较术后(有效治疗)第1日无明显变化;阑尾炎组无论术前或术后,IFABP水平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所有肠梗阻组入院时LFABP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实验组1与实验组2升高程度较实验组3明显,实验组1与实验组2之间无差异;术后(有效治疗)第1日所有肠梗阻组LFABP达到对照组水平;术后(有效治疗)第3日较术后(有效治疗)第1日无明显变化;阑尾炎组无论术前或术后,LFABP水平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3.所有肠梗阻组入院时D-LA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以肠坏死组升高最明显,且与病变肠管程度呈正相关(r=0.602,P<0.001);术后(有效治疗)第1日所有肠梗阻组D-LA较入院时无明显变化;术后(有效治疗)第3日较入院时略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以肠坏死组最高。阑尾炎组入院时D-LA水平高于对照组,术后第1日无明显变化,术后第3日较术前略降低。4.肠坏死组入院时CK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随时间推移,CK水平逐渐下降,但到术后第3日仍高于对照组水平。其余各实验组入院时CK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术后(有效治疗)第1日与入院时无明显差异,术后(有效治疗)第3日较入院时无明显差异。CK水平与肠梗阻病变肠管长度呈正相关(r=0.697,P<0.001)。结论:1.IFABP是诊断肠缺血灵敏性和特异性都较高的指标,与肠道损伤程度呈正相关,不受单纯肠道炎症及开腹手术的影响。2.LFABP诊断肠缺血的灵敏性较IFABP高,也不受单纯肠道炎症及开腹手术的影响。3.D-LA与肠道损伤程度呈正相关,但肠缺血纠正后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且肠道炎症亦能引起其增高。4.CK对早期肠缺血的诊断意义不大,但对于确诊肠缺血患者,其异常增高常提示肠坏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