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因此,对我国区域经济周期协同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是现有文献大多从国际视角对贸易、金融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少有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国情研究相关影响因素;此外,随着时间地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地区经济周期呈现出新特点,也促使我们对最新情况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利用1994-2013年我国各地区的宏观经济数据,对我国区域经济周期协同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我们界定了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概念,并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其次,分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阐述了各因素传导经济周期的机理。再次,运用C-M扩展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省区间和东中西地区的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水平。研究发现我国省区间协同性水平较高,且协同性水平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保持稳定态势,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后波动明显;东中西各地区经济周期协同性水平均较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省区间和东中西部地区内经济周期协同性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相似度、双边经济总量、通货膨胀相似度等因素均能显著地影响省区间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水平,而对外依存度、国内专利申请量等因素对省区间协同性水平则没有明显的影响;从区域角度看,东部地区双边经济总量、失业率相似度等都可显著影响协同性水平,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其影响因素普遍不具备统计上的显著性。最后,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及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建立经济波动预警机制以及危机应对体系;进一步推进市场一体化;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和鼓励原始创新;拓展贸易对象,积极推进全球贸易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