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世界卫生组织在界定“健康城市”的内涵时,没有给出一个充分量化、完全统一的国际标准。建设健康城市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的工作,它涉及城市工作的众多方面与环节,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健康城市的内涵是动态的、丰富的,健康城市建设重在过程,不断减少或控制健康危害因素,逐步提升市民健康素质和整个城市的健康水平。
本论文从公共治理理论和非政府组织理论的视角,运用逻辑思辨法、个案分析法、文献法,研究了国内外健康城市建设的经验,对我国C市建设健康城市工作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状况,论述了当代中国建设健康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国内外健康城市建设的经验启示我们:建设健康城市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个性化设计,政府责无旁贷,非政府组织不可或缺,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具体行动,需要加强信息交流,需要加强专业能力建设。作者发现,当代中国健康城市建设有必要走政府主导、多元参与之路,而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
本论文初步探讨了当代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对策:增强政府主导,增进多元合作,深化项目推进,求健康促进之果。要致力于强化政府的公共健康责任,做好健康城市战略管理;通过公共政策和市场机制,优化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改进政府规制行为,优化社会生态环境;引导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壮大非政府组织,发挥好非政府组织的纽带作用,发展社会资本;完善公共决策参与机制,使参与主体多元、参与程序合理、参与过程透明;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保持适宜的信息容量,并使信息得到及时更新;健全分工协作机制;开展必要的城际乃至国际合作;确定优先项目,明确项目主体;制定项目计划,督导项目实施;监测项目进展,评估项目效果。“有形之手”(政府)握住“无形之手”(市场)和“第三只手”(非政府组织),携手市民,共同围绕“健康促进”大做文章,健康城市的愿景就不会落空。健康城市建设的决策与行动均应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切实可行、惠及市民。具体运作上,则不必追求统一的模式,而应因地制宜、讲求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