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难治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18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难治性肝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粒子植入术后的25个目标病灶进行CT平扫及磁共振检查(包括T1WI、T2W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应用CT图像观察粒子位置,采用mRECIST标准、EASL标准、“存活肿瘤”体积、磁共振T2WI、DWI信号改变及ADC值等指标评价术后6及12个月目标肿瘤的治疗效果,并比较对应时间段患者的AFP值,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对难治性肝癌的治疗效果。结果:18例患者的25个病灶中,10例患者的13个癌灶为富血供病灶,8例患者的12个癌灶为乏血供病灶,所有患者均随访至12个月。参照1mRECIST及EASL标准,10例患者的13个富血供病灶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随访至6个月,CR10/13个、PR0/13个、SD3/13个、PD0/13个,随访至12个月,CR12/13个、PR1/13个、SD0/13个及PD0/13个,术后6及12个月肿瘤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6.92%及100.00%。因乏血供病灶不适合应用mRECIST及EASL标准评估治疗效果,8例患者的12个乏血供病灶未予评估。参照“存活肿瘤”体积标准,本组18例患者的25个病灶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随访至6个月时,CR17/25个、PR4/25个、SD4/25个、PD0/25个;随访至12个月时,CR23/25个、PR1/25个、SD1/25个、PD0/25个;术后6及12个月肿瘤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4.00%和96.00%;其中,10例患者的13个富血供病灶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随访至6个月,CR10/13个、PR1/13个、SD2/13个、PD0/13个,随访至12个月,CR12/13个、PR1/13个、SD0/13个、PD0/13个,术后6及12个月肿瘤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4.62%及100.00%;8例患者的12个乏血供病灶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随访至6个月,CR7/12个、PR3/12个、SD2/12个、PD0/12个,随访至12个月,CR11/12个、PR0/12个、SD1/12个、PD0/12个,术后6及12个月肿瘤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3%及91.67%。治疗后肿瘤T2WI、DWI号呈明显下降趋势,提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对难治性肝癌灶治疗效果较好;术前及术后6个月肿瘤平均ADC值分别为1.37±0.45mm2/s.1.83±0.35mm2/s,术前及术后12个月肿瘤平均ADC值分别为1.37±0.45mm2/s.1.98±0.58mm2/s,经统计学分析,术前与术后6、12个月肿瘤的平均ADC值差异有显著性(Z=-4.287,P=0.000;Z=-4.258,P=0.000),说明术后6、12个月肿瘤组织ADC值升高。术前AFP升高的8例患者中,随访至6个月时3例患者AFP降低,随访至12个月时4例患者AFP降低;随访发现1例患者发生种植转移、2例患者2枚粒子发生移位。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对难治性肝癌病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mRECIST. EASL和“存活肿瘤”体积标准均可应用于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对难治性肝癌病灶的治疗效果,而应用“存活肿瘤”的体积评价治疗效果更加准确和科学;磁共振的T2WI、DWI序列评价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病灶的疗效准确、可信度高,是评价乏血供病灶治疗效果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