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短短不到40年城市化率由20%提升到50%以上。城市发展也迅速面临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型。“城市更新”作为“存量规划”的重要内容,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同时还亟待更多的研究与尝试。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城市更新的概念不断丰富,更新模式也历经了“政府主导,推翻重建”、“市场主导,公私结合旧城开发”、“公、私、社区三向伙伴为基础,上下决策相结合”的不同阶段[1]。历史经验和研究表明,城市更新的本质是空间资源等利益的再分配,更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各利益相关主体能够多大程度上达成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利益共识。因此,如何基于利益共识出发进行城市更新就变得尤其重要。历经各国多年的实践与研究证明,“公众参与”是促进城市更新利益共识的有效途径。如今城市更新的研究重点已转向“如何进行公众参与”。近十多年来,无论是从政府层面、高校研究机构,还是民间非政府组织都在进行热烈的探索与尝试[2]。
2016年上海在“城市更新四大行动计划”中提出“聚焦居民日常‘衣、食、住、行’,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其核心就是“以广泛的公众参与为基础,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自上海后,“15分钟生活圈”在广州、宁波、济南[3][4]、湖北[5]、合肥[6]等省市也陆续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否被明确定义,“社区规划师”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至于“社区规划师”如何推进城市更新,可参考国外和台湾多年的经验,但因不同地区的体制区别,还需在借鉴基础上发展出适于我国大陆的“社区规划师”工作框架。
本文以“老旧住区”类型的老城中心“城市更新”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社区规划师”推进下的城市更新工作框架,并选取“宁波鼓楼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营造”为案例进行实践。首先,方法论层面以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策略研究和案例研究作为研究策略。以“研究”与“设计”的关系及Arnstein“市民参与的阶梯”为基础,参考国外、台湾的经验,提出适于我国大陆的“社区规划师”工作框架。其次,技术层面以调查问卷、深入访谈、座谈会、活动观察、活动计数等方法进行调研收集数据,并进行定性和初步定量分析,为“宁波15分钟生活圈营造”提出更新策略。最后,以宁波案例对“社区规划师”在城市更新中的工作框架进行反思,为今后我国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参考。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城市更新的概念不断丰富,更新模式也历经了“政府主导,推翻重建”、“市场主导,公私结合旧城开发”、“公、私、社区三向伙伴为基础,上下决策相结合”的不同阶段[1]。历史经验和研究表明,城市更新的本质是空间资源等利益的再分配,更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各利益相关主体能够多大程度上达成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利益共识。因此,如何基于利益共识出发进行城市更新就变得尤其重要。历经各国多年的实践与研究证明,“公众参与”是促进城市更新利益共识的有效途径。如今城市更新的研究重点已转向“如何进行公众参与”。近十多年来,无论是从政府层面、高校研究机构,还是民间非政府组织都在进行热烈的探索与尝试[2]。
2016年上海在“城市更新四大行动计划”中提出“聚焦居民日常‘衣、食、住、行’,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其核心就是“以广泛的公众参与为基础,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自上海后,“15分钟生活圈”在广州、宁波、济南[3][4]、湖北[5]、合肥[6]等省市也陆续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否被明确定义,“社区规划师”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至于“社区规划师”如何推进城市更新,可参考国外和台湾多年的经验,但因不同地区的体制区别,还需在借鉴基础上发展出适于我国大陆的“社区规划师”工作框架。
本文以“老旧住区”类型的老城中心“城市更新”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社区规划师”推进下的城市更新工作框架,并选取“宁波鼓楼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营造”为案例进行实践。首先,方法论层面以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策略研究和案例研究作为研究策略。以“研究”与“设计”的关系及Arnstein“市民参与的阶梯”为基础,参考国外、台湾的经验,提出适于我国大陆的“社区规划师”工作框架。其次,技术层面以调查问卷、深入访谈、座谈会、活动观察、活动计数等方法进行调研收集数据,并进行定性和初步定量分析,为“宁波15分钟生活圈营造”提出更新策略。最后,以宁波案例对“社区规划师”在城市更新中的工作框架进行反思,为今后我国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