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与误用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2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集中探讨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在中国引进与变异的历史历程,试图以知识谱系学的方法,还原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的本原,勾勒德里达解构理论在中国传播与误读的大致脉络,厘清误读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考察被误读的解构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创作与批评之间的关系,探讨德里达解构理论误读与误用的缘由。论文除导言外共分四章:第一章以还原德里达解构理论的本原为中心,反驳了学界试图以德里达身份的外在性来阐释其解构理论外在性的观点。指出,德里达身份的外在性与其身处环境的外在性正是哲学家成功的必备要素,并不是其被抵制的根本原因。德里达解构理论并不是要摧毁西方哲学及西方传统文化。实际上,德里达提出的解构理论只是后现代哲学家群体应对原有哲学思维方式局限性的新的策略,是作为一种解构-反思型思维方式而存在的。第二章系统梳理了德里达解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的历史过程,指出德里达解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分两条路径来进行的。一是以布洛克曼、迈克尔·默里、伽达默尔等人代表的阐释者,认为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是一种哲学、文化上的“摧毁论”。二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伊格尔顿、诺维茨等人为代表的阐释者,认为德里达解构思想表面上是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反驳,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图。正是这两条阐释路径合力形成了德里达学界对解构思想“摧毁论”的认识。第三章考察了被误读的德里达解构思想同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之间的关系。先锋文学作家在创作时是具有着独立的“形式革命”的意识的,他们自觉地以德里达“摧毁论”为理论指导,试图以叙事的革命来反抗文革时期僵硬的意识形态统治。文章还论述了批评家陈晓明在先锋文学解构批评中所起到的作用,正是陈晓明的努力促使解构批评“摧毁论”的自觉。但以单一的德里达思想“摧毁论”进行解构批评的思路并不能持久下去,在面对新的文学文本时表现出阐释的无力,解构批评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式微。第四章辨析了学界对德里达解构理论误读的缘由。指出“历史巧合论”是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论断的机械理解与运用,并不能有效地说明新时期中国文化后现代主义特征。德里达解构思想被误读,一方面源于中国学者学理涵养不足,缺乏对西方二手资料的辨别;另一方面,德里达解构思想“摧毁论”的解读不期然与我国新时期政治惯性思维和讽喻传统相吻合,适应了当时社会潮流的现实需要。学界对于外来思想的接受惯常于从价值-认识论来思考,缺乏知识谱系学的梳理,也是德里达思想被误读的深层原因。结语认为:只有转变我们现有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方式,把文学理论的创造定位于揭示历史的真相,以知识谱系学的方式重新去还原外来文艺思想的本真,才能减少不必要的误读与误用情况的发生,更好地建设富有学理性、科学化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其他文献
当前的数字化技术创新与广告产业的制度创新急剧改变着广告产业的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的改变会对广告产业及产业组织发挥着选择的作用,创新是一个连续试错的过程,广告产业
金属切削加工是机械设计制造之中最常用的加工方式,而刀具又是金属切削加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刀具的性能、质量及管理能够直接影响加工过程的稳定性、产品的可
苏轼才华横溢、人格高尚、天资卓异,在诗、词、书、画各方面均有深厚的造诣。其中就苏轼的诗、书而言,它们不仅开辟了宋代诗歌与书法新的天地,更是后世诗家与书家学习的楷模和典
石油萘装置是石油化工行业的典型装置之一,具备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火灾、爆炸和中毒的普遍危险特性。研究其生产装置的事故因素和风险特征,对于识别生产装置风险状态和提升应急
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Poly trim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TT)是一种新型热塑性聚酯,由于其拉伸回弹性较高和聚酯模量较低,使得PTT的力学性能和耐化学性优于其聚酯同
目的:尿酸(uric acid,UA)是人体内源性和外源性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下的代谢终产物,作为机体内代谢紊乱的标志物与多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每天尿酸
在发达国家,甩挂运输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甩挂运输符合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运输环境的要求,并具有单位成本低、运行效率高、周转速度快的优势,
辛亥革命与越南民族解放运动关系的问题,这也是近代时期中越两国之间关系的表现之一。从所周知,中越两国之间有着两千余年之久的友好交往历史,两国国情基本相似、文化相通、
通俗讲,虚假诉讼就是诉讼造假。虚假诉讼行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使得由刑法对其规制成为正当和必要。现行刑法条文中没有一个罪名与虚假诉讼直接对应,造成了司法实践的混乱,因